农历乙巳年(蛇)正月初十 今日更新:
今日暂无更新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留言簿
发送电子邮件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本站相关投票
    网站信息统计
 网站公告:24
 网站新闻:471
 友情链接:2
 已审核留言:151
 待审核留言:0
 
   首页 > 苗学研究 返回上页
 
 
 

苗家的生活充满阳光

[新闻分类:苗学研究] [上传时间:2012-09-25 08:29:26] [作者:王俊明] [上传者:yshmong] [浏览次数:3478]
 

苗家的生活充满阳光

    我们是一个有着共同语言、共同习俗、共同文化而散居在中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民族,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苗族。
我们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原始初民社会,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在今天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栖息繁衍,后东迁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在这里,我们生活了很久很久,成为一个强大的“九黎族”,其势力范围曾经扩大到黄河中下游。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叫蚩尤,他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与羌人的首领炎帝和狄人的首领黄帝同时在一片皇天后土上生活,为了生存和发展,三大部落集团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阪泉、涿鹿、中冀 3次大决战,蚩尤于中冀战亡之后,“九黎族”部分先民融入华夏族,一部分则扶老携幼从黄河中下游南迁至长江中下游定居,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他们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国家——“三苗国”。
   我们是一个有着辉煌灿烂历史文化的民族。据有关史料记载,蚩尤首先发明了刑法、武器、宗教,正如王桐龄在《中国民族史》中说的:“当时苗族文化,相当发达,第一发明刑法;第二发明武器;第三发明宗教。后来汉族所用之五刑,兵器及甲胄,而信奉之鬼神教,大抵皆苗所创,而汉族因袭者”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序列中,苗族先民曾经处于领先的地位,在当时,蚩尤已经使用铁制武器,而炎帝和黄帝都还在使用木制武器,随着这些发明,也有力地促进了苗族饲养牲畜、种植植物等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大迁徙和生存发展中,苗族先民也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如,苗族的服饰花纹图案就是一种用无言的非文字的“文字”反映苗族历史的文化以及芦笙文化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谓独具特色。
   我们是一个充满着悲怆历史的民族。在炎黄与蚩尤涿鹿鏖战之后的五千年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苗族由北到南,由东到西,从国内到海外,经历了5次规模较大、范围广的历史大迁徙:第一次就是从黄河中下游南迁至长江中下游;第二次是尧、舜、禹三代不断对“三苗国”的“征伐”,“三苗国”战败后,幸存下来的苗族先民,部分融入华夏族,其余的举村寨又向南逃生,到鄱阳、洞庭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之中隐居下来,后被称为“南蛮”、“荆楚”或“楚荆”;第三次是在春秋至战国的四百二十四年里,苗族发展成“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由于战乱不止,给苗族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为避战祸,部分苗民艰苦跋涉西迁到自然条件更为险恶的武陵山区,秦吞巴并蜀灭楚后,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迁逃,进入武陵地区的“五溪”开发、繁衍,有的沿巫水南迁到了广西大苗山、三江、海南岛等地,之后,苗族就被称之为“武陵蛮”,“五溪蛮”;第四次是秦汉时期,特别是到西汉末年,“武陵蛮”的强大引起封建王朝的注意,封建王朝不断征剿,迫使“武陵蛮”和“武溪蛮”再渡沿着高山峡谷西迁至思州、思南、印江、梵净山区,在汀西的腊尔山、黔东的松桃、黔东南、黔北、黔西、川南和云南、广西居住;第五次是元明清时期,由于封建朝廷对苗族人民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更为沉重,军事镇压也更为残酷,因此,又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大迁徙运动,特别是明清时期,苗族人民多次被迫起义,又多次被镇压与屠杀,被迫逃入黔中、黔南、黔西南、广西南丹、云南文山等地区,有的由贵州、云南和广西迁去越南、老挝、缅甸、泰国,1975年前后,由于印度支那战争,老挝的部分苗族在战争中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在泰国政府和联合国的帮助下,这批难民被安置到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圭亚那、德国和阿根廷等国居住或定居。
    有学者认为,像苗族这样长时间、大幅度、大规模、远距离艰苦卓绝的迁徙,不仅在中华民族56个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就在世界2000多个民族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正如澳大利亚著名的民族史学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一书上说的:“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一样,苗族是一个历尽艰辛、饱受苦难、百折不挠而生存下来的民族,其苦难较之犹太民族之深重、历史之久远!只不过较之19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英国殖民者全部灭绝的澳大利亚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岛的土著居民——.塔斯马尼亚人和五胡乱华时期被灭绝的羯族而言更为幸运!
   我们在春天里播种,在秋的季节收获着。回顾历史,我们曾经有过数不清的伤痛与泪水,就连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苗家人民依然还常有“乌鸦无树桩,苗族无地方”、“桃子开花,苗族搬家”的历史,从而形成了今天苗族散居且占“山头”的局面,绝大部分苗族的生存环境条件仍然十分艰苦和恶劣,这也是我们苗族相对落后的客观原因。然而,令人高兴和自豪的是,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苗家人民终于结束了苦难的历史,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苗家人民与各民族一道共同享受着党的阳光与温暖,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中,苗族也在不断的前进与发展,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苗族人口为9426007人,是1953年251万人的3.7倍,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居于第五位;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6岁及以上人口797.32万人,其中,受过小学以上(含小学)教育的占79.42%,受过初中以上(含初中)教育的占28.56%,受过高中及中专以上教育的占7.03%,受过大专、大学教育的占1.44%。平均受教育年数5.89年,比10年前增加1.61年,其中,600人次以上获得了博士学位,2000人次以上获得了硕士学位,5000人次以上具有副教授级别以上高级职称,同时,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美术家、评论家、教育家、歌唱家,如,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军队创始人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缔造者之一、新中国铁路事业奠基人(铁道部第一任部长)滕代远,曾任贵州省省长、中共第十二至十四届中央委员的王朝文,中国科学院院士肖纪美,20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杰出的文学评论家、文物考古学家沈从文,作家、历史学家、政论家李敖,感动中国100位人物中的王顺友、李春燕,歌唱家宋祖英、阿幼朵、刘媛媛等,他(她)们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帮助下,苗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也取得长足发展,苗家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砚山县也如此,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有苗族村寨301个(单一苗族村寨179个、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村寨122个),总人口为12285户5599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在全县十余个民族中排名第四位。据有关部门测算,尽管砚山县苗族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口还占苗族总人口的60.26%,与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低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但较之过去还是有了明显的变化,全县苗族村寨通电率达100%,看电视难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通公路率达96%,80%以上的苗族群众已经解决了饮水难问题,特别是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苗族群众看病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苗族村寨依靠种植烤烟、辣椒、万寿菊、用材林,发展养殖业和“打工经济”,绝大部分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已经和正在向小康迈进,家电、摩托车纷纷进入苗家,在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善于经营的家庭还盖起了别墅,购买了轿车;从人才发展方面看,小学文化4400人,占总人口8.27%,初中文化2450人,占总人口4.6%,高中以上文化806人,占总人口1.5%,各类国家公职苗族人员255人,占总人口的0.45%(其中,公务员58人;副处级干部3人,正科9人,副科9人),较之过去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依然感到幸运与欣慰。从历史到现实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党所提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是何等的重要,各民族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和“民族团结的国家最强大,民族团结的国家人们最幸福”已经逐步深入人心,没有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就不会有我们苗家的今天!
    横看世界民族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种族灭绝性大屠杀和现实中许多国家因民族、宗教问题而不断引发的武装冲突以及多党轮流执政总统大选而引起经常性的社会动荡,我们无不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及其在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的英明决策而感到骄傲与自豪;纵观中国民族史和苗族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苗族发展与进步的点点滴滴,我们无不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光荣,更感到幸福与温暖,展望未来,虽然我们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但我们信心百倍,相信,在党的阳光哺育和雨露滋润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苗家人民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首页】 【打印关闭】【置顶】     
 
 
  更多苗学研究
本类新闻共有52条 更多请点击苗学研究  
·项庭强,苗族文化的守护者 ·文山苗语话题句分析
·闹兜阳传说 ·文山苗族服饰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砚山苗族服饰文化发展概述 ·砚山唯一信奉天主教的苗族村
·苗族离文明有多远 ·苗家的生活充满阳光
·砚山县苗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苗族
·邵阳现目前最大古苗文“天书” ·全国苗族州、县、乡统计
·2010年中国西部苗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文山召开 ·砚山苗族文化传习馆建设方案
·建设砚山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基地的几点思考 ·彩云般的苗族服饰
·苗族习俗——喊魂 ·侯姓苗族姓氏源流简述
·苗族医药简史 ·关于对砚山县苗族民间文化进行收集整理的意见和建议
 
| 文山政务网 | 砚山政务网 |
   协会事宜:   网站事宜: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盛庭花园主干道中段 联系电话:3132269
滇ICP备08101807号  邮编:663100  E-mail:xiong-file@126.com
Copyright © 2008-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砚山县苗协 版权所有   砚山苗协QQ群:3192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