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砚山县阿舍乡至今还有一个全民信奉天主教的苗族村——鲁都克中寨村小组。鲁都克位于砚山县西南约96公里的阿舍乡鲁都克村民委,地处砚山、蒙自、开远三县(市)交界。鲁都克天主教堂始建于1908年,是法国传教士布格尔营建,次年春竣工。为一座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建筑,座西朝东,占地约700平方米,该建筑具有较典型的法国式建筑风格。整座教堂由经堂、仓库、伙房、耳房组成,正房和耳房檐下为通廊式。大门西侧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四边形的三层一顶的钟楼,总高10.26米,该楼是典型的法国式天主教钟楼,顶端有一木制十字架,(原铜质十字架已失落),最顶部为砖镶拱型,高1.2米,据当地知情老人介绍,该钟楼原置的钟重90斤,钟声可传出三里之外。钟楼后面直通经堂,经堂二、三层窗额呈半圆形,四面墙壁挂有圣母画像,圣像下面现还遗存着二十多枚兰色十字架痕迹,经堂面积为42平方米,是当时神父传教的场所,现在当地信徒也经常在此礼拜。大门东侧厢房,上下各分四格,占地面积83平方米,原为教堂仓库、伙房。主楼(正房)为六开间楼房,是神父起居、用餐、办公、接待等用房,占地约111平方米,外人一般不得出入此楼。院心宽15.8米,深19.16米,院内栽有树木,教堂整体布局合理,环境清新幽雅,保存完好。



鲁都克天主教堂
距教堂东南500米处半山腰上,是神父布格尔墓地,墓为圆形封土墓,座西朝东。距布格尔墓后约二米处,竖有一石灰岩雕凿成的十字架,高2.83米,厚0.29米。据史料上记载:一九四三年,神父布格尔因病在开远医治无效死亡,由教徒们抬回鲁都克安葬。据说当时葬礼很隆重,有群众近千人,大部分为天主教徒。距教堂西北约200米的龙潭头挖有一口水井,该井深6米,内壁最宽处1.4米,井壁以石块镶砌至地面,是当年传教士发动当地少数民族挖掘而成,当地称为“洋人井”。 教堂至村里的巷道全为石板路,当地称为“洋石板路”,现部分已经改为水泥路面。
教堂于1985年5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政府修通了阿舍至鲁都克的水泥路,2012又投入60万元把鲁都克教堂修缮一新。鲁都克天主教堂的现任主持是村里的熊子钦老人,他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委员,现已80多岁。如今,鲁都克的彝族教徒多数已退教,现只有3家彝族和中寨40多户苗族共200多人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信奉天主教。教民们每个礼拜日都要来教堂里忏悔和祈祷,每当做弥撒的时候,熊子钦就用满是皱纹粗糙的双手弹奏古老的风琴,还用拉丁文唱歌颂的圣歌,他略微沙哑的嗓音随着风琴声在教堂里回荡。
时过境迁,外国传教士俱已作古,但教堂仍能基本原样保存,游客到了这里,虽无身处异国之感,但会为这风光独特之中的洋建筑与当地独特的民风民情感怀不已。
来到这里,除了探寻鲁都克天主教堂神秘的宗教历史文化外,还可也领略“睡美人”的迷人风采,欣赏南国草原和月亮洞的绚丽风光,品尝彝山妹子的荞粑粑,听彝山妹子多情的巴乌,体验彝族的“羊圈婚恋”和“彝家酒文化”,每年彝族的火把节、草马节和苗族的花山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与。


鲁都克天主教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