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砚山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基地的几点思考
作者:熊国斯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民间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无论从饮食、穿载、婚丧、节庆、宗教、歌舞、乐器、挑花、刺绣、蜡染等哪一方面来讲,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它既是苗族同胞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又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按照“民族文化强省”要求,充分挖掘和弘扬独特深厚的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进而,从挖掘、保护、研究、开发苗族传统文化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历史责任和任务来考虑,有必要建设“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基地”。 一、建设“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基地”的意义和作用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逐渐走向大众化,苗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保护与传承和开发与发展的挑战。建设“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基地”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一是有利于推动苗族传统文化挖掘与保护工作,并成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为研究苗族传统文化和研究苗族历史提供便利;二是使苗族传统文化固有价值得到更好的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历史,让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三是可以成为游客参观、考察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景点,成为发展民族文化经济的一个平台,拉动苗族文化艺术加工业、服装加工业、饮食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让苗族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四是填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乃至云南省苗族传统文化没有固定展演、传承基地的空白。 二、建设“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基地”的主要内容 “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基地”建设,需要建设展览馆(室),开展苗族服饰、乐器、纺织蜡染品及工具展览,以及其他苗族工艺品及加工工具等生产生活工具展览,把苗族同胞祖祖辈辈创造的传统文化全面的展现出来;需要建设表演场所,分室内表演和室外(舞台)表演。室内表演要设置有苗族各种乐器、生产生活、纺织工具等,让参观者和游客自娱自乐,亲身体验苗族的生活,享受苗族生活的乐趣。室外表演就是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进行服饰展演、歌舞表演、芦笙表演、爬“花杆”表演和斗鸡、斗鸟表演等等,与固定“花山场”、斗牛场结合起来,向参观者和游客展示苗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风采和魅力。 三、建设“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基地”的投资方式 笔者就建设“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基地”提三条路子供参考。第一条走“两点”方式道路,即在政府的帮助指导下,由国家投入一点、苗族群众筹集一点筹措资金来建设,由群众自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成集体经济实体;第二条走“企业+农户”道路,即引进企业来投资建设,以当地苗族群众为主,开发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当然引进苗族个体老板来投资、经管更好;第三条走“学(协)会+基地”道路,由省、州、县苗学(协)会联合筹措资金来建设,并管理经营,建设成为省、州、县苗学(协)会的“研究成果展览宣传开发基地”;第四条直接由政府投资,由民族工作部门或者文化部门代管理经营,使其建设成为政府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示范点。 四、建设“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基地”的地址选择 砚山县苗族人口有53230多人,占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族人口的12%左右。 响水龙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盘龙乡管辖的一个苗族村,是于2002年至2004年由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组建而成的。它距州府20公里,距砚山县城10公里,距文山(普者黑)民用机场5公里,就在文山至砚山二级公路旁,现有苗族群众445户2000多人口,是砚山县乃至文山州苗族聚居最多的一个村。村内水、电、路、卫生所、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齐全,村容村貌规范而整洁。建有一条长245米、宽20米的主街道,另建有一条长325米、宽16米的民族商贸街道,皆为水泥浇灌路面。目前,这个村苗族的饮食业如苗族大块狗肉、大块鸡肉、大块牛肉等享有名气;根雕、芦笙制作等苗族个体户在这里落户。有宽广适宜举办万人以上的“花山节”场地。近几年来,这里每年都成功举办了苗族“花山节”,并且已经形成规模,影响面越来越宽。“花山节”期间,不少县外甚至国外的苗族同胞都慕名而来。响水龙村由于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地势较平整而宽阔,加之群众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开发民族文化产业,推动民族经济发展认识到位,群众具有良好的思想观念,所以笔者建议在响水龙村建设“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基地”比较适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