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乙巳年(蛇)五月十二 今日更新:
今日暂无更新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留言簿
发送电子邮件
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本站相关投票
    网站信息统计
 网站公告:24
 网站新闻:471
 友情链接:2
 已审核留言:151
 待审核留言:0
 
   首页 > 苗学研究 返回上页
 
 
 

苗族节日文化的特点

[新闻分类:苗学研究] [上传时间:2008-11-20 18:59:03] [作者:不祥] [上传者:admin] [浏览次数:3623]
 


      苗族人民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苗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大劫难、大迁徙,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使他们退却和消亡。相反,苗族人民以坚定的信念,勇敢而坚强地克服了重重困难,找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之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极有特色的苗族文化,衍生了许许多多的苗族节日。苗族节日是苗族文化的综合反映。其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生活、交际、信仰、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苗族人民自己节日共有的特点,即苗族节日的多样性、群众性、地方性、传统性、稳定性和多功能性等,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性
      苗族节日纷繁多彩,数量极多,大略有鼓社节、迎龙节、苗年节、采花节、跳花节、牛王节、花山节、四月八、赶秋节、吃新节、敬桥节、姊妹节、“狗日”闹鱼会、除夕、庆鼓堂等大大小小的节日。简单分类,大致可划分为祭祀类节日,如姊妹节、迎龙节、吃新节等;纪念类节日,如清明歌会、四月八等;庆祝类节日,如苗年、赶秋节、姐妹节等。

二、群众性
      苗族节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信仰、交际和娱乐等方面的需要,苗族人民过节自然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村,或一个家族的事儿,虽然有些节日比如跳花节,有的地方是以家族或村寨的名义进行的,但这些节日都是以群众的认同和参与为基础的。这些过节活动,群众都能够自觉参与。每一个地方的苗族节日,都不仅仅是苗族同胞的节日,还有其他民族的群众参与,可以说,是苗族和周围其他民族同胞的共同节日。

三、地方性
      由于苗族支系繁多,而且过于分散,因而在节日举行范围以及节日的组织方式、内容、时间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形成了苗族节日的许多地方性特点。例如,苗族鼓社类节日就有比较大的差异:黔东南雷山一带的苗族鼓藏节,每十三年才举行一次;湘西苗族的椎牛节,要遇到了重大事件才举办;广西融水一带的苗族拉鼓节,每十三年举行一次。
      广西融水一带苗族,十二年大节主要流行于五团乡,时间在每一个十二年申年霜降前的卯日;苗年节流行于黔东南州和广西融水等县苗区,习惯在秋后农历九、十和十一月间进行;采花节主要流行于贵州安龙,每年阳历正月十三、十四两天就是采花节;跳花节是在贵州乌蒙山区的神仙坡举行,每年的阳历五月初五就是跳花节;烤田鲤节主要流行于广西融水的安术、安陲、大年、白云等乡的苗村中,时间一般为农历九月水稻成熟的季节;牛王节流行于鄂西苗族地区中,四月初八即为牛王节;花山节主要流行于云南、川南、桂西、黔西及黔西北地区的苗村中,一般在春节举行;赶秋节是湖南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立秋的当天或前后两天举行;清明歌会流行于湖南吉首丹青苗乡,每逢清明节就举行;四月八节,流行于三大方言的苗族聚居区,其中最有名的活动地点是贵州贵阳市喷水池;吃新节流行于湘西、黔东南、广西苗区,一般时间在农村六七月份,有的则在六月六;敬桥节仅流行于黔东南苗区,在二月春回时过;姊妹节是贵州东部清水江畔大部分苗村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狗日”闹鱼会流行于广西大苗山寨中,时间在旧历六月的第一或第二个戊日;除夕则流行于湘西苗区;庆堂鼓则流行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苗村村中,时间为农历二月的“卯”日和十月的“亥”日。这些都表明,不同苗族地区的苗族节日是有很大差异的,也就是说,不同的苗族地区有自己相应的节日,即在时问、地点、内容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

四、传统性
      苗族节日是苗族世代相传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传统。由于根基牢固,不易受到外文化的冲击和淘汰,始终以自己原有的本色传承下来,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苗族节日,不是现在的某人新定的节日,而是缘于某种神话故事、儿童故事、历史英雄故事或其他有意义的故事,并为众人认知和接受的大家约定成俗的节日。在传承的过程中,苗族节日的组织形式,总体上与前人保持一致。组织的内部张力,来自传统文化的约束力,即主要由村中有威望的人起主导作用,其他人自觉服从;表现方式上,集中体现缅怀祖先的情结,即主要是杀牲畜、备佳肴、斗牛、跳芦笙、对苗歌、烧香化纸等等,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对平安、丰收、人丁兴旺、自由、爱和友谊等等的追求,非常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五、稳定性
      苗族节日虽然在不同的地区各有所不同,但一经形成,其就有相当的稳定性。具体体现在苗族节日的流行范围,节日时间和举行地点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对苗族节日的重视,苗族节日有较大发展的趋势,不少被举办成具有带动经济发展的民族节日,例如芦笙节、苗年节、跳花节等。虽然,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意义,但并不能改变苗族节日的原有内涵,新意义终究只是一种必要的补充,举办苗族节日也只能基于其本来的意义,否则就不存在民族特色这一光环,也就不存在开发的必要和价值。

六、多功能性
      苗族节日的多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教育意义。如祭祀祖先的鼓社节,纪念英雄的拉鼓节、清明歌会、四月八节等,节日活动的作用,在于告诉后代关于祖先迁徙跋涉、艰苦创业的漫长历程,使子孙珍惜现在的生活,并振奋团结,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如,十二年大节、敬桥节、庆鼓堂这些节日是苗族人民表达自己希望儿孙满堂、平安快乐和百事顺利的愿望的节日。
      第三,庆祝丰收。例如苗年节、烤田鲤、吃新节等节日,每到这些节日整个苗寨一片喜气洋洋,大家共同分享丰收的快乐和果实。
      第四,宣扬爱惜牲畜的美德。例如巴东年俗(猪年不吃猪肉)牲节,除夕(喂狗、猪、牛、羊、鸡等饭菜),这些节日表现了苗族人民也把家禽家畜看得很重要,对它们给苗族人民生活带来富足吉祥表示由衷的感激。这些节日不仅肯定了牲畜在苗族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流露了苗族人民自身的优秀善良的秉性与精神。
      第五,自由恋爱的追求。例如采花节、跳花节、花山节、赶秋节、清明歌会、姊妹节、“狗日”闹鱼会等,这些节日使苗族男女青年有了更多更广阔的机会和空问与异性接触和交流,互相倾吐爱慕之情,为他们追求自由恋爱创造了条件。

转载自:黔东南远程教育网

 
  首页】 【打印关闭】【置顶】     
 
 
  更多苗学研究
本类新闻共有52条 更多请点击苗学研究  
·项庭强,苗族文化的守护者 ·文山苗语话题句分析
·闹兜阳传说 ·文山苗族服饰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砚山苗族服饰文化发展概述 ·砚山唯一信奉天主教的苗族村
·苗族离文明有多远 ·苗家的生活充满阳光
·砚山县苗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苗族
·邵阳现目前最大古苗文“天书” ·全国苗族州、县、乡统计
·2010年中国西部苗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文山召开 ·砚山苗族文化传习馆建设方案
·建设砚山苗族传统文化产业基地的几点思考 ·彩云般的苗族服饰
·苗族习俗——喊魂 ·侯姓苗族姓氏源流简述
·苗族医药简史 ·关于对砚山县苗族民间文化进行收集整理的意见和建议
 
| 文山政务网 | 砚山政务网 |
   协会事宜:   网站事宜: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盛庭花园主干道中段 联系电话:3132269
滇ICP备08101807号  邮编:663100  E-mail:xiong-file@126.com
Copyright © 2008-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砚山县苗协 版权所有   砚山苗协QQ群:3192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