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简 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楚雄彝族地区苗族一年中最具特点的传统节日 “花山节”或“踩花山”。楚雄地区的苗族“花山节”庆祝活动,来源于纪念古代苗族首领蚩(chī)尤率领九黎部族与其它部族战争,以及蚩(chī)尤战败后,三苗部族受到黄帝严厉惩处所历经的艰辛迁徙故事。 千百年来,每逢“花山节”来临,楚雄地区苗族村寨都会自发组织集体狩猎、举行传统苗族文艺演出和体育竞赛等娱乐活动。节日活动内容与苗族漫长的迁徙史有关。节日期间,人们穿戴自己精工细作织就的刺绣服饰聚集在花山场上,炫耀主人的聪明智慧与心灵手巧。在节日庆祝场上,久别重逢的人们尽情倾诉离别和思念之情,年轻人寻觅心中的意中人,“花山节”成了鲜艳服饰与鲜花荟萃的斑斓欢乐场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花山节”成为苗族人纪念远古祖先厄运磨难,彰显才华和展望美好未来生活的隆重节日。
楚雄彝族地区的苗族“花山节” 收集整理 龙文德 农历五月初五是楚雄苗族一年一度最具特点的传统节日“花山节”(也称“踩花山”)。楚雄彝族地区的苗族“花山节”来源于纪念古代苗族首领蚩(chī)尤率领九黎部族与黄帝、炎帝等部族战争,以及蚩(chī)尤战败后,三苗部族受到严厉惩处所历经的千百年艰辛迁徙故事。传说,九黎族逃难和被逐放是从正月初一开始的,这时正值初春鲜花盛开时节,人们沿着开满鲜花的山路行走故有“踩花山”之说。“花山节”即来源于此。 传说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三苗”属于远古时代炎帝统治时期的九黎部族,他们生活在美丽富饶的中原地区,主要居住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广阔平原上。九黎部族周边同时还生息众多的其它部族,这些部族各据一片疆土,独立统治着自己部族的领地。在黄帝部族发展为势力最强大的部族时,九黎部族也在迅速崛起。群雄争霸,不同部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统治九黎部族的首领蚩(chī)尤头上长有尖角,全身长毛,力大无穷。蚩尤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们有81个弟兄,个个高大勇猛,力大无比,手持利剑铜锤,善于征战。蚩尤的九个儿子各自负责管辖一片领土,将整个部族整治得井井有条,部族欣欣向荣,苗族先民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随着九黎部族的崛起,凭借强大的势力,他们对其他部族实行了强硬的策略,与周边那些弱小的部落发生争端和冲突,引起了周边众部族的强烈不满和反抗。炎帝无奈只好向黄帝寻求帮助,决定联合众部族来征讨九黎部族,以降服九黎部族。消息传来,蚩尤感到事态十分严重,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他对众臣说:“众位军士,九黎部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战争灾难,为了部族的安危,我们要齐心协力前去抵抗来犯的敌人”。 不久,敌人的几十万大军源源不断向九黎部族袭来。九黎部族到处烽烟四起,战争很快蔓延到九黎部族的疆土上。青壮年被应征到战场参战,一切财物主要集中用于战争,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大规模的残酷战争持续三十天,九黎部族军队在战争中,从将领到战士个个勇猛善战,他们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黄帝的军队溃败而退。 战败的消息传回到黄帝耳中,黄帝说:“征战九黎部族要讲究策略,要文武并伐和使用计谋……你们回去照办好了”。残酷的战争又进行了七十天,九黎部族军队终于因寡不敌众而节节败退,最终退守到坚固的“四方城”内。 历经前后一百余天三次大规模残酷战争后,苗族首领蚩尤率领部族军队虽然顽强战斗,但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蚩尤也被擒杀于涿鹿之野。敌人对俘获的九黎部族将领使用了残酷的刑罚。由于九黎族出现败类,他们经不住敌人的种种诱惑和严刑拷打,公然背弃自己的民族而投敌叛逆。此后不久,九黎部族步入了国亡民散的悲惨境地。 战争结束后,九黎部族肥沃的土地被外人侵占,人们失去了祖辈生息的美丽家园后一无所有。黄帝吸取以前的教训,对九黎部族进行严厉惩处,断绝他们的后代繁衍。惩处的办法是采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将他们逐放到自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三危、崇山、幽州等偏僻地区。从此,九黎部族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迁徙。 历时近半年的千辛万苦,农历五月初,苗族人终于到了一个绿树葱葱、遍地鲜花、景色秀丽安宁的地方,这里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苗族先民经过商量后,选择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庆祝逃亡胜利活动。苗族先民决定将节日的名称定为“花山节”,以此纪念他们逃亡和被逐放的艰辛历程。 长期以来,楚雄地区武定县插甸长岭干、高桥石腊它,禄丰县仁兴大箐、和平杨梅山、九头山等苗族聚居区,经常举行隆重的“花山节”庆祝活动,地点通常选定在三面环山开阔平地上。“花山节”场上,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成千上万人汇集在一起,形成了花的世界和歌舞的海洋。五月初的盛夏,到处青草翠绿,明媚的阳光普照在大地上,绵绵青山,树林枝叶茂盛,各种春花虽然早已败谢,满枝果子替换了鲜艳的花朵。但高山的盛夏时节,杜鹃依然绽放,点缀着青山绿水,雀鸟跳跃在树林间兴奋鸣叫,呼唤着自己的幼子,大地一派生机盎然。 节日那天,成千上万的人们放弃一切劳作,不记酬劳,忘却各种困苦,穿戴着绚丽多彩的服饰,兴高采烈从四面八方云集到“花山”场上,庆祝自己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节日——“花山节”。年轻姑娘穿戴着自己精心制作的鲜艳服饰,完美地展示着苗家女儿的聪明才智和灵巧。 苗族服饰中的图案记载了苗族先民迁徙的全部过程。在迁徙中,他们每翻越过一座大山,妇女便在裙子上画一座山,每渡过一条大江河,便在上衣秀上一条彩带。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还将美丽富饶的故乡山水、肥沃的田地用蜂腊染画在裙子上。她们将让人心酸的“四方城”和惨烈的战场绣在男人上衣中,以示纪念自己美丽的故乡和为民族捐躯的先烈。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们戴在头上鲜艳的“三角帽”,“三角帽”上镶着的九个金光闪闪的太阳,它告诉人们苗族人永远属于九黎族的子孙后代。 传说,很久以前在举行“花山节”庆典当天,由于仓促,节日活动的内容尚未准备好,但宾客已早早来临。为此,聪明的组织者只好设置一道门,暂时拦住蜂拥而至的宾客。于是,古老考究的苗族传统“拦门礼仪”便应运而生,在苗族“拦门礼仪”上,人们用大牛角或绵羊角盛满烈酒,盛情迎接着每一位宾客。 来宾步入山门,首先要接受苗族传统礼仪——“拦门酒”。畅饮苗族“拦门酒”是一件十分讲究的礼仪,人们列队站立山门,用一条红布带将敬酒者和宾客隔开,吹奏着悠悠绵长的芦笙曲调。敬酒者端着盛满酒的牛角,随芦笙曲调跳着旋转的舞步,将牛角酒递与宾客,宾客是否能饮酒或将酒饮尽是自己酒量和胆量的真正考验,更重要的是宾客必须懂得苗族“拦门酒”的套路,诚心对待“拦门酒”礼节。饮酒后,宾客将牛角归还时,必须跟着芦笙曲调跳着敬酒者相似的舞步,与敬酒者所跳舞步旋转的方向相反,然后,能够正面相对将牛角递还敬酒者时,敬酒者才会接回牛角,否则,宾客只有不停地在那里跟随芦笙曲调跳舞。这种细致的动作,实际是一种用曲调舞蹈和智慧的相互比试,它考究人们对苗族历史及传统礼仪知识掌握多少的仪式。 苗族“花山节”既是一个民族迁徙历史的纪念日,又是一个传统歌舞的节日,因而歌舞成了节日庆典中的重头戏,苗族歌舞蕴藏着先民睿智的民族历史文化。歌舞竞赛场上,不善歌舞表演的人,人们向其洒水以示嘲讽和激将。 赛歌场上,旋律优雅的古老苗族“飞歌”一浪高过一浪, 有唱颂苗族先民悲欢离合的历史;有赞美和平年代美好生活,永远记住迁徙中艰苦卓绝的悲壮创举的歌曲;也有疑似高山流水歌颂美好未来的歌曲。最引人注目的是激情舒畅的情歌对唱。 逃难和被逐放的漫长征途十分艰辛和困苦,饥饿和病痛时常困扰、考验着人们的意志。为了战胜困难,人们采摘树叶、用竹子制作笛子和芦笙等乐器演奏鼓劲。 苗族“芦笙舞”以独特的曲调和舞步著称于世,悠悠绵长的曲调表述先民迁徙途中饥寒交迫和精疲力竭的场景。芦笙“滚锅舞”最有历史意义和代表性,表演者一般五到十人,他们要在重达三百余斤,直径1·6米滚动的大铁锅上表演精彩的舞蹈,表演者腾跃在铁锅上面做各种惊险动作。传说这是为了纪念苗族先民利用高超技巧挫败敌人而演绎成为苗族民间舞蹈。苗族“滚锅舞”展示表演者高超的技能。精彩的文艺表演节目让人赞叹,人们无比羡慕高超的表演者。 “花山节”庆典中,对歌是节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能歌善舞的苗族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出来对上一曲,阅历深资的老人,满含深情传唱着古老的民歌,人们放开歌喉唱颂心中的情感、思恋和遐想“花山节”活动中,谈情说爱是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的专利,爱情最初从唱歌开始,一对对年轻男女的对歌,他们一唱一和用歌声互相提问、互相了解。年轻人的对歌,是歌喉与胆量的比试,也是试探对方和传递心灵爱慕之情的倾诉。许多年轻人就是在节日里,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 在隆重的“花山节”庆典活动中,还有许多丰富多彩有苗族风情的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如:爬花杆、斗牛、赛马、斗鸡、斗画眉、打飞石、射弩、射箭、爬山等。 爬花杆比赛是青年男女喜爱的项目。传说,在远古时期,苗族祖先由于战败,为了达到消灭苗族部族的目的,敌人将能歌善舞的苗族聚集在一起,让苗族人跳舞以供他们取乐。苗族人识破敌人阴谋后,选择六对青年男女,为敌人表演传统的苗族舞蹈,掩护一部分苗族先民逃出“四方城”。同时,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六对年轻人设计着如何逃脱敌人谋杀的方法。最终,他们选定表演“爬花杆”这一惊险节目作为最后一个表演节目。正当敌人津津有味地赞叹苗族人“爬花杆”高超技巧时,机智的六对苗族青年男女利用“爬花杆”作拥护,从城墙上的葡萄藤逃出城外。 还有一种传说:旷日持久的战争使九黎族城内军民疲惫不堪,食物断缺,死亡时刻威胁着城内军民。城外的敌人想困死城内的人,通过长达三个月的围困,敌人判断:被长时间围困在城内的军民一定已经食物断绝,不可能有抵抗能力。最终,敌人选择在大年三十前准备强行攻入城内过年,剿灭九黎部族军民。然而,当敌人重兵达到城墙下准备进攻时,发现城内显得“安然无恙”,城内到处可以听到敲锣打鼓和杀猪的声音,敌人错误地判断,城内的人并非已经食物断绝,而且还到处敲锣打鼓地鼓动士气或娱乐,还正在宰杀肥猪准备过年。慌乱中,敌人不敢贸然进攻,只有继续围困“四方城”。 事实上,城内军民早已食物断绝,只是聪明的苗族先民将一对对羊用绳子相隔一段距离栓起来,然后在两只羊中间挂上一点草,两只羊为了吃到草,不停地前后挣扎着向草靠拢,于是,羊就拉动设置好的机关不断敲击鼓和锣发出响声,这样,敌人误认为城内军民已有所防范或敲锣打鼓在娱乐。同时,苗族人还用一头又瘦又老的母猪,在城墙上“追杀”,时而人们吆喝,时而猪被捉住后大叫。这样的景象足以让城外敌人难以判断城内情况,最终大部分城内军民依靠这种计谋乘机逃离“四方城”而幸免于难。 不久,敌人终于发现了城内的真实情况,于是在大年三十夜间向“四方城”发起最后攻击,“四方城”很快被攻破,屠杀殃及城内未来得及逃脱的所有人,城内仅有六对年轻人乘黑夜依靠一棵葡萄藤跨越护城河侥幸逃脱。为纪念这六位机智勇敢的苗族青年男女,在“花山节”爬花杆竞赛中,花山场上高高地竖立着两根10多米高的花杆,花杆上装饰着树叶和鲜花,所以又称其为花树。还有另一种说法:花杆最早是苗族人祈祷的生殖崇拜祭物,后来渐渐地成为踩花山活动中最吸引人的中心活动。爬花杆的小伙子,腰扎彩带、头上束有布帕,面向花杆,手脚并用向上攀越,不一会儿便登上杆顶,然后,还要从花杆顶端上相连两股绳子爬到对面的杆子上,最后迅速下滑回地面,赢来阵阵喝彩声。最精彩的是倒爬杆,只见参与爬杆的人背贴花杆,双手向上反扳,于是头朝下脚在上,凭借双手的力量地向上跃,眨眼工夫就到杆顶。用最短时间爬上插满鲜花高耸入云的杆顶为优胜者,会得到姑娘们爱慕的对象。 自古以来,斗牛比赛深受苗族人民喜爱。传说,远古时期,苗族先民被入侵之敌围困在一座城内,由于城内驻兵明显弱于敌方,不可能击败来犯之敌。为此,聪明的苗族先民将利剑捆绑在经过训练的公牛头上,然后打开城门,在牛后燃放爆竹,致使公牛惊恐地跑到敌人阵地上到处冲撞和用角顶杀敌人,将敌人杀得措手不及,溃败而逃。敌人溃逃后,被击怒的公牛自己便互相争斗起来,其场面极为精彩和壮观。在苗族各种娱乐活动中,有时,人们还模仿斗牛,人与人之间结对用肩膀顶在一起进行比赛,这也是一项有趣活动项目。 苗族人艰苦的生活环境练就了他们不凡的灵巧身手,他们擅场骑马驰骋在崎岖的山路上。因而,赛马成为了花山节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项目。赛马场上,经过精心挑选和专业训练的赛马,在其主人皮鞭催促下驰骋在赛道上。赛马场尘土飞扬、惊心动魄。这是一项马的耐力和人的技巧的协调配合比赛,在赛马项目中,还有骑“飞马”射箭、骑“飞马”拾物品等技巧。 打“飞石”是一项奇特的用绳子投掷石头方法,来源于苗族先民逃亡和被逐放的途中,人们用一股两米左右长的绳子中间结一个小网兜形状用于装石头,将绳子一头固定在手上,然后以手为圆心将装有石子的绳子迅速甩动,当绳子甩动到高速运转时,迅速放掉绳子的一头,此时,绳子上的石头会被投掷到两百米外的地方。 传说,在古代苗族先民与外敌的一次战争中,许多将士阵亡,紧要关头,一位年轻的士兵挺身而出,用“打飞石”的办法,将一块石头击中敌方首领,敌人被这突来的打击吓得不敢再向苗族人进攻。长期以来苗族人就是用这种方法在战争和狩猎中,远距离打击敌人和猛兽,这种简易的打击方法,常常令敌人防不胜防。在花山节庆典活动中,经常能看到打“飞石”的参赛选手模仿古代战士,在比赛场上个个百步穿杨,以此纪念和展示苗族先民在战争中精湛的作战技能。 此外,还有斗鸡、斗鸟,射弩(箭)、越野长跑、摔跤等多种竞技活动,让人群情激奋、欢畅淋漓。 节日庆祝活动中,各村寨还举行各种祭事活动,以怀念祖先强盛时期的安定生活。远古时期的苗族人,他们没有神的观念,只信山野中有鬼魔存在。然而敬仰拜祖宗之风却盛行,人们认为全族之祸福,都是祖宗所支配,他们信祖宗的阴魂,各有信祖宗的山林,坚信这能赐福给全族同姓宗派的人。“花山节”期间,许多苗族人杀猪宰羊、献奉祭祀,主要是为了镶祸祈福。 千百年来,楚雄地区的苗族村寨每年都要在景色秀丽的“花山”上,举行“花山节”庆祝活动。“花山节”不仅是一个民族节日,它如同一首歌,倾颂着苗族人永久的怀念向往。多少年来,“花山节”神奇美丽的故事传说,同时让人浮想翩翩,激励着人们珍惜今天的幸福,努力创造明天美好的生活。(楚雄大型彝族《天真经典》丛书 龙文德 楚雄州宗教事务局)
转载自:苗族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