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砚山县第二中学苗族教育现状,进一步了解现时砚山县苗族教育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状况。通过调查,笔者觉得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我们应该对苗族教育落后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反思。苗族基础教育落后,主要是苗族居住于边远高寒山区和一些交通不发达地区,加上一些历史社会的原因。鉴此,要探讨苗族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必须首先从发展苗族教育入手。
关键词:砚山苗族,少数民族教育,教育现状
引言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的文化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灿烂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体现着苗族人民的精神和智慧,反映了苗族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她特别是文山的苗族教育文化落后了、就发展落后了。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统计比较,苗族在校大专院校学生占本民族人口比例、在校高中学生占本民族人口比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占本民族人口比例等12项指标中,苗族有6项排名在各个民族之后,是“倒数最多”的民族。
苗族的贫困就贫困在教育上。原云南省政协副主席、苗族老一辈项朝宗也说过:“苗族各方面较为落后,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教育缺乏总结,缺乏思考,缺乏改进。”笔者认为,苗族的教育、经济要走出新路子,要继承好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在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要有所发展,必须通过发展教育经济,才能促进苗族社会的发展,使苗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迈向繁荣。
苗族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主体少数。作为一个地区的主体民族,她的教育状况如何呢?据笔者接触和一些调研的情况,砚山县苗族教育的现状为初高中学在校生少,升大学寥寥无几。
一、砚山县概况与教育、经济发展概述
1.砚山县概况
砚山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即有人类生息繁衍于这片土地。西汉时期,县境东部属牂牁郡句町、镡封、进桑、宛温县;西部属益州郡毋棳县。蜀汉为主庲降都督府兴古郡。隋属南宁州总管府昆州。唐南诏时期属通海都督府辖地。宋大理时期属最宁镇维摩部、教合三部、广南西路和哈迷万户府。明朝分属临安府阿迷州教化长官司,广南府和广西府维摩州。清为开化府文山县、广西直隶丘北县、广南府宝宁县、临安府阿迷州辖地。清道光三年(1823),设江那县丞;民国元年(1912),设江那县佐,隶属文山县。民国21年(1932),江那县佐及广南县的小维摩县佐析出,合并成立砚山设治局。民国24年(1935)7月1日设置砚山县。民国时期,初属文山县(江那县佐)和广南县(小维摩县佐),设县后隶属云南第六区团练督练处。
1946年8月,中共云南省工委、中共桂滇边工委前委派中共党员和民青成员到砚山开辟工作,从此革命的火种在砚山燎原,经过三年多的武装革命斗争,1949年4月8日在者腊建立了县人民民主政府,加强了党对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的领导,除国民党反动势力孤守的县城外,各区乡普遍建立了人民民主政府。1949年11月 30日,全境解放。12月1日,县委、政府领导机关迁驻县城江那,开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云南省文山专区。1958年4月1日后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撤销县制,属文山县;1961年8月31日恢复县制。2000年砚山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革命老区。2003年,砚山县共辖平远、稼依、江那、阿猛4镇,阿舍、维摩、盘龙、干河4个彝族乡,八嘎、者腊、蚌峨3个乡及平远、稼依2个华侨农场,93个村民委员会,6个社区,995个自然村,1289个村民小组。全境由汉、壮、彝、苗、回、瑶、傣、白、布依、蒙古、仡佬、傈僳、纳西等民族构成,年末全县总人口440698人,比上年增加3356人。其中:乡村人口403114人,少数民族人口283613人,占64.4%。人口自然增长率6.8‰,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15人。
砚山县地处云南省滇东南高原地带,隶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西北部,东与广南县相连,南与西畴县、文山县接壤,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开远市、蒙自县毗邻,北连丘北县,县城东行240余千米抵广西境内,南行35千米抵州府文山,140余千米抵中越边境,西行160余千米抵开远,北行350余千米达省会昆明。全境最大横距107千米,最大纵距70千米,总面积3826.57千米。
2.砚山县教育基本情况和经济发展概述
砚山县教育始于清代,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王朝下诏废科举兴学堂时,江那镇为开化府文山八里之一,是时,江那教育归由地方绅士出面管理。1907年,文山设劝学所,江那里设劝学员1人监理教育。1932年成立砚山设治局,设督学处专管砚山教育。1935年砚山县正式建县,设教育局管理砚山教育。
砚山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31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91.46% ,少数民族人口28.3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4.39%。近年来,砚山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科教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砚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4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1万人。在全县总人口中少数民族28.8万人,占总人口的64.3%。人均生产总值49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4元,尚有25.1万贫困人口。200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亿元,同比增长14%,财政总收入达1.82亿元,同比增长15.49%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1539万元,同比增长30.9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达18.97亿元和14.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30元,增长10.5%。 砚山县教育层次主要有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服务的对象90%以上面对广大农村。2006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59所,其中,完全中学中2所,初级中学14所,高级职业中学1所,初级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幼儿园13所,小学338所;小学中,完小216所,初小122所,教学点166个(其中一师一校教学点133个);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88315人,其中:普通高中112个班5803人,职业高中(含职业中专)在校生1148人,普通初中399个班24563人,职业初中31个班1842人,小学2035个班54595人。另有幼儿园(学前班)247个班6816人;全县有教职工4773人,其中专任教师4585人,在专任教师中,普通高中教师356人,学历合格率78.65%,普通初中教师1179人,学率合格率89.48%,职业初中教师92人,学历合格率61.96%,职业高中教师39人,学历合格率100%,小学教师2817人,学历合格率97.37%,幼儿园教师102人,学历合格率100%。另外,全县有代课教师676人,其中:小学代课教师653人,中学代课教师23人 。
二、砚山苗族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1.砚山苗族情况概述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是多样性的,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民族聚居区,又杂居于其他民族之间。云南境内的苗族大约有104.35万人,相对集中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昭通地区等滇东滇南地区。根据史书记载,云南境内的苗族大部分是在清朝前期由贵州辗转迁入的,而文山的苗族自唐朝初年前后,从湘、黔、川鄂连接地带进入云南,先定居于南诏东南边境与安南(今越南)都护府连接的地方,与“僚族等相杂处,自成聚落”。随后成为南诏境内的兄弟民族之一,即今天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苗族和瑶族的先民。
由于苗族是后迁入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砚山苗族地区的汉、壮、彝等民族的土地制度已是封建地主所有制,苗族只好向他族地主租佃,或是居于深山老林。向他族地主租佃的那部分苗族,由于所种土地贫瘠,耕作方法原始,生产工具简陋,每年所收粮食较少,除了缴给地主预定的租子之外,平时还要交“礼租”、“马盘租”、“木耳香菌租”、“跑夫车马租”等;此外还须向国民党政府缴烟款、兵款、屠宰税等各种苛捐杂税。
居于深山老林的那部分苗族,生产水平低下,其山地、麻地、园地等,一般都采用刀砍火烧,刨窝点种,不施肥、不除草,亩产不过百斤。因单靠农业生产不能维持生活,只好以采集和狩猎作为经常性副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生活逐步安定,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局面,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根据资料统计,1990年文山苗族共有37.36万人,砚山4.1万人;1995年文山苗族共有38.2万人,砚山4.3万人;而2000年文山苗族共有43.7万人,砚山4.9万人。苗族在砚山各乡镇均有分布。就分布特点看,大多分布在高寒山区和半山区,只有少量分布在河谷区和坝区。
2.苗族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状况
苗族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民族,也是较早发展农业的民族之一,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苗族的主要经济类型。砚山目前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砚山苗族商业观念谈薄,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很少。砚山苗族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收入基本上只依赖某一方面。近年来,虽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苗族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收入远远低于温饱线。
一个民族的经济情况如何,最终会体现到这个民族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上来。在砚山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4%。中小学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63.57%,因此,砚山县的教育实质上是民族教育。民族教育(Education for national minorities)指在多民族国家内对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实施的教育,即少数民族教育,简称民族教育。在中国,指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实施的教育。民族教育的全部内涵,应该包括民族地区实施的现代学校教育和各民族实现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即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
三、本次调查的情况
(一)调查点和调查问卷概况
1.调查点简介(介绍二中的情况)
本调查报告关于砚山县苗族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地区为云南省砚山县第二中学。砚山县第二中学坐落于稼依,它地处云南东南部,砚山西北部。稼依镇下辖8个村民委61个自然村87个村小组8412户38217人,汉、壮、苗、彝、回等8种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全镇总面积227.3平方公里,实有耕地36727亩,其中坝子28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地肥水美,是砚山县重要农业经济区,盛产水稻、玉米、蔬菜、辣椒。
2.问卷设计和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与个别交流形式进行。在问卷设计上采用标准化结构性问卷,由被调查对象自行填答后收回。问卷在结构设计上分成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被调查对象的个人情况。这部分问题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想了解苗族地区被调查对象的身份、学历、民族及性别。
第二部分:教育资源配置和师资水平状况。这部分问题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想了解苗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学生学习难易程度、老师的素质培养和用人制度如何等等。
第三部分:教育结构情况。
第四部分:当地群众对教育的态度。这部分问题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想了解当地群众对重男轻女和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看法如何。
3.样本选择
(1)配额抽样:抽样学生40人,占总数的80%;教师10人,约占总数的20%。
(2)调查实施与样本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样本由笔者亲自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份,收回问卷45份,回收率90%,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3)数据处理:运用社会科学专业统计软件包(SPSS),经过数据的编码、分类、录入和处理等过程,获得了大量可以利用的第一手信息和资料。
(二)教育资源
1.教育资源是用于支撑教育发展的基础,它既包括支撑教育发展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如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设施的状况、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等等。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在抽样调查的两种人群中,按照一般、差、很差、好和比较好五个层次评价当地学校的教育硬件设施,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一般”。在45份问卷调查中,答案为“一般”的频数为32,约占抽样调查的71%。其他的频数出现的顺序依次为:差、很差、好和比较好。如图1所示:
图1
2.教育资源配置和师资队伍水平 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办学调件不理想,师资水平质量不理想,留不住优秀教师是目前砚山地区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情况。在设计题“你所在的学校优秀教师调走或者跳槽的原因是什么?”中,有四个悬想供选择:①待遇差;②学校不重视人才;③教学环境差;④人际关系复杂。在45份问卷调查中,答案为“教学环境差”的频数为18,约占抽样调查的41%。其他的频数出现的顺序依次为:人际关系复杂为15、待遇差为4、学校不重视人才为4。优秀教师的流失是当地教育资源的一大损失,当地学生将很难享受到优良的教育资源。如图2所示:
图2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就砚山二中教师情况作了个统计,情况如下表1:
教师数
学 历 |
苗族 |
壮族 |
回族 |
彝族 |
汉族 |
其他 |
专 科 |
1 |
13 |
5 |
9 |
24 |
-- |
本 科 |
1 |
6 |
1 |
5 |
41 |
1 |
总 计 |
2 |
19 |
6 |
14 |
65 |
1 |
表1:砚山县二中各民族教师人数(单位:人)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107名教师中,苗族教师仅2人,其中本科1人,专科1人,是砚山二中教师数量中最少的民族。苗族师资少,将很难影响到苗族学生,居于这样的原因,导致苗族学生能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苗族学生寥寥无几。苗族师资缺乏,在高级别的教育竞争中始终处于历史劣势状态的困境,并且能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学生也很难适应教学活动。
3.砚山县第二中学苗族学生情况
笔者于2007年2月8-11号和2007年5月1—6号共11天在砚山二中进行资料收集,得到苗族学生情况如下表2。根据笔者调查了解,2006年砚山二中几乎没有苗族学生考取大学(指考试分数达到国家最低录取控制线),而2007年只有一名女生考取红河学院的本科,其他考取专科的很少,考取本专科的也就是3—5个而已。近年来,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中高级学校招生实行收费上学,苗族经济落后、生活困难,面对高额学费,不少家庭供不了起子女上学,许多适龄学生只能勉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然后考职业学校或者中专,考不取的只有回家,有些家庭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无法保证完成。这样,很少有人能够接受正规而系统的的学校教育,一代代的人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
年 份 |
2006年 |
2007年 |
高一人数 |
19 |
21 |
高二人数 |
14 |
15 |
高三人数 |
10 |
18(6女) |
表2:砚山二中苗族学生个年级人数(人)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于教育”。由于砚山苗族教育落后,已严重影响了苗族群众经济的发展和苗族人才的培养,以致于不利苗族干部队伍的补充。究其贫困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环境这一客观因素外,文化素质低下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前面提到的教师人数问题,师资的不足已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在我调查的苗族村寨落坡邑村,共有54户人家,自今大学生只有2个,中专生的有3个,初中生的有6个。导致大学生数量少的根源都在于教育的落后。在设计题“您认为当地学生考上重点学校有困难吗?”中,有四个悬想供选择:①不困难;②困难;③比较困难;④很困难。在45份问卷调查中,答案为“困难”的频数为20,约占抽样调查的44.4%。其他的频数出现的顺序依次为:比较困难17、很困难为6、不困难为2。如图3所示:
图3
四、苗族教育落后的原因 通过调查,本人认为砚山苗族教育落后主要有以下原因: (1)历史原因 苗族的历史是迁移的历史。她属于后迁入民族,所以居住地多为高寒山区并且较为偏僻的地方。教育起步晚,基础教育差。苗族的学校教育民国年间才开始起步,因此直到解放初期苗族的读书人仍屈指可数,文盲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导致苗族群众经济贫困,无力承受子女入学费用。砚山县苗族多数居住在高寒边远的贫瘠山区,多数苗族同胞属属于经济贫困群体。面对高昂的学习费用,尤其是上了中学和大学的费用,经济困难的苗族群众根本无力承担。 (2)思想与经济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多数苗族学生家长都没有接受过教育,很大部分苗族群众对送子女入学观念落后。在设计题“您认为苗族地区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有四个悬想供选择:①经济落后;②苗族不重视;③人口多、教育基础薄弱;④传统观念制约。在45份问卷调查中,得到的答案为“传统观念制约”与“经济落后”占了很大比例,如图4:
图4
苗族经济发展落后,根本在于文化教育。教育这一上层建筑,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离不开经济这个基础。苗族教育发展缓慢,关键在于苗族经济发展滞后。由于自然的、人文的因素,苗族的经济长期以来总是处在自给自足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在调查过程中,笔者觉得:苗族经济落后导致她的社会发育程度低下,教育又导致人才的短缺。国家设立特困民族学生书杂费减免专项补助、开办各种类型的民族班等,是为发展民族教育而采取的特殊措施。对这些扶持优惠政策,苗族山区和苗族学生很难得到充分享受。
他们(家长)根本无法也无能力关注子女的教育情况。他们看不到读书接受教育的好处,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认为读书无用。这样,他们根本不注重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即使有钱宁愿买酒喝和盖房子,也舍不得在送子女入学上投资。
早婚早育也是影响苗族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十五六岁的苗族男女青年开始谈恋爱,这个年龄正是接受教育的最好时机,他们的心思根本就很难在书本的知识了。苗族年轻一代受传统节日的影响很大。踩花山是苗族的盛大节日。父母往往给儿女们方便机会,让他们到花山场或其他社交场去找对象。在设计题“您认为当地群众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何?”中,有三个可以供选择的选项中:①不重视;②比较重视;③很重视。在45份问卷调查中,得到的答案为“父母不重视”的为20,占44.4%。如图5。根据笔者调查得知,由于学生父母很大部分没有受过学校教育,他们无力指导其子女的教育,而导致很多苗族学生不能进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
图5
五、建议与对策 苗族在长期的生活中,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将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确定下来,并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维持着本民族的生存,传统的知识经验的教与学构成了苗族社会教育的基本框架。苗族应该走自己的内源式发展,她的教育改革也应该从她现在的的生存状况出发,建立适合苗族文化的教育体系。 但是,少数民族在现代主流文明及周围汉族文化的影响中正在拼命地保持其民族文化,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少数民族现实的教育与发展正需要一种眼光,以便于从少数民族自身的角度理解教育、理解其教育的需求。避免用主流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少数民族的教育,从而认为少数民族落后,其文化应该淘汰、应为主流文化所替代。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改革也应从少数民族现有的生存状态出发,建立多民族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共存的“和而不同”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对于砚山苗族来说,坚持建立适合本民族现实生存需要的教育体系,确立民族独特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卓有成效的教育运作机制以及有效的教育途径。 通过本次调查认为,一个民族要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苗族的落后面貌,首先要从教育入手,提高苗族的文化素质。本人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苗族自身应该关心本民族的文化教育,特别是一些有能力的政府工作苗族人员、教师应该搞好实地调研、积极上报,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和教学基础设施与条件等。另外,在苗族现时的生存条件和经济状况来说,苗族经济贫穷,政府应该扮演着很主要的作用,如大力支持苗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关注苗族贫困学生的现时状况等等。 2.在组织政策上,政府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出台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岗位。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学生,加强贫困民族生书杂费减免补助、各种渠道安排和引进的贫困学生救助款重点投向家庭困难的苗族学生,使已入学的苗族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3.多培养一些苗族师资。苗族是文山人口居壮族之后的一大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大重要成员。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族教育不发展,苗族人民将很难摆脱贫困的面貌。如果苗族贫困的面貌不改变,那她的经济就很难发展。鉴此,我们不能对苗族教育落后的状况熟视无睹。要真心诚意关心苗族教育,多为苗族培养师资,一方面是本民族对本民族的事业比较有心理上的认同感;二是通过这些苗族老师来影响本民族的学生。 苗族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方面,民族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千方百计为发展苗族教育培养苗族师资是扭转苗族落后状况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措施。
六、砚山苗族教育现状思考与启示
展望21世纪,文化智力优势必将逐步取代自然资源,文化教育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民族的文化凝聚功能和鼓舞力量将会更加突出,文化教育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面对现代文明高度发达,并以强势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要怎样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要想改变苗族贫困落后的面貌,应高从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搞好实际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认真落实教育战略地位,调整教育结构,引导农村教育由单纯的升学教育逐步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同时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
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通过在东南亚苗族地区实地调查,撰写了《山地的移民》一书。他曾如此感叹道:“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民族。”历史上,以色列的犹太民族由于外族的入侵和迫害而遭受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之苦,他们甚至于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园。但犹太民族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们认为财富可以被掠夺,土地可以被占有,但是知识却不能够被别人占有,由于他们一贯重视教育,国民文化素质水平很高。所以这个民族没有被打垮,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贫瘠的土地上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使一毛不拔的沙漠变成了绿洲。他们所创造的奇迹令世人惊叹!他们的经验表明:依靠教育不仅可以创造出经济持续增长的奇迹,而且在保持经济增长的时候,能够更加有效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他们的经验启示着我们苗族甚至于其他民族:在致力于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有长远的教育战略眼光,重视教育的作用,不断增加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还是政府的投入),为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廷贵,张山,周光大主编.苗族历史与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 李姗泽著.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沾益炎方苗族教育人类学解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刘辉汉,裴树本主编.来自贫困地区的探索与实践——张家口、吕梁地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研究成果.[M].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叶茂林,林峰,葛新权编.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刘世民著.错位与抉择——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饿路向.[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M].民族出版社.
[1]熊玉有著.苗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3,249-250
[2]http://www.yanshan.gov.cn/Article/Index.html
[3]http://www.yanshan.gov.cn/tszf/jyj/jgjj/200706/1125.html
[4]http://www.yanshan.gov.cn/Article/ysnj/200707/1411.html
[5]杨崇龙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6]程方平.中国教育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40.
[7]资料来源于2006年砚山第二中学教师各级技术鉴定表
[9]王万荣.文山州苗族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山教育.1998,(6)
(云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专业 杨宏应【苗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