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砚山县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就身着节日的盛装,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到花山场去踩花山,花山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花杆”是“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去皮削滑,扎以鲜花和彩旗,装饰得五彩缤纷。立花村杆的人(又称花杆主)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他必须提前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把花杆立好,及早告诉十里八村的苗族群众,到时候来他们村踩花山。砚山县传统的花山场有盘龙乡响水龙花山场、平远镇狮子山花山场、大白户花山场、阿舍乡烧瓦冲花山场、维摩乡浴仙湖花山场等。
“花山节”的第一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踩花山”的宾客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花山节”开幕。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鲜花、彩旗迎风招展,一派喜庆的气氛。开幕式首先由花山主主持“祭杆仪式”,其次是举行各种欢庆活动。接下来几天里的活动有歌舞表演、山歌对唱、斗牛、斗鸡、斗鸟、跳芦笙、踢脚架(也叫脚击或者踢葫芦笙)等,活动内容丰富多采,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美好时机,一旦有情投意合的人,便双双相约到僻静处互诉衷情。那一对对身着艳丽服饰,打着五彩缤纷花伞对唱山歌的苗族青年男女,往往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花腰带等精美绣品赠送给姑娘,而姑娘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因此,有人把苗族“花山节”称为东方的“情人节” 。

在苗家众多的歌舞节目中,芦笙舞是最让人过目难忘又颇具民族特色的一个舞种。它从音乐到舞蹈都给人一种凝重、悲怆之感,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回忆。砚山县的苗家人认为,芦笙舞再现了祖先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历尽艰难险阻来到云南的情景,这也使得他们的芦笙舞蹈的由来十分有趣。据说,芦笙与笛子音乐,是南迁途中召唤掉队的族人归队的信号;芦笙与笛子的乐声,是古苗文的读音;舞蹈是南迁的夜晚为驱寒和防御野兽,围着篝火走跳才发展成的。 质朴而又精彩的表演,原汁原味的苗族风情,既新奇又好看。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相信,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很好地传承下去,将会成为一笔富裕的文化资源。

(撰文/侯光福 摄影/ 蒙诗彩奏 苗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