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甲辰年(龙)腊月初八 今日更新:
今日暂无更新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留言簿
发送电子邮件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本站相关投票
    网站信息统计
 网站公告:24
 网站新闻:471
 友情链接:2
 已审核留言:151
 待审核留言:0
 
   首页 > 图说苗山 返回上页
 
 
 

芦笙响处是苗家

[新闻分类:图说苗山] [上传时间:2015-03-10 11:45:30] [作者:侯光福] [上传者:admin] [浏览次数:9749]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用乐器来表达生活的喜怒哀乐,芦笙、竹笛、唢呐都是他们喜爱的乐器,其中芦笙更是被他们演绎得风生水起。
  芦笙,古称卢沙或瓢笙,苗语称为“更”。它起源于古代苗族先民,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在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鹿鸣》篇里有这样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诗里描写的“笙”即“芦笙”,这充分说明了芦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苗族在不断迁徙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
  芦笙是代表苗族文化的一种符号,是祭奠死者超渡亡灵的乐器,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也有人说芦笙是苗族的命根子。的确,不论苗族迁徙到哪里,芦笙总与他们相伴,可以说,只要有苗家人的地方,就有芦笙。
  苗族民间有句谚语:“芦笙一响,心里发痒。”苗族人民如此钟爱芦笙,是因为几千年来,芦笙一直伴随着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诉说了苗族人民的苦难,发出了苗族人民的呼声,表达了苗族人民的美好意愿,倾吐了苗族人民的欢乐。
  芦笙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规律。砚山苗族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其调式为“561235”和“612356”,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其音乐曲调的使用是很严格的,大体分为《祭祀》、《抒情》和《叙事》等三大部分,《祭祀》部分主要用于丧葬祭祀,曲调共有三百六十首,《抒情》主要用于踩花山等吉庆场面,但砚山苗族芦笙婚礼音乐因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失传;《叙事》主要叙说苗族历史、故事传说等。它的舞蹈特点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芦笙舞有单人舞、男性双人舞和男女双人舞,分为“踩”、“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的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芦笙舞蹈既有舞蹈之柔,又有武术之刚。因此,在苗族武术演练中,芦笙也可作武术器械与习武者对打。芦笙在苗族民间,大多出现于群体活动,如花山节、丧葬仪式等,总是作为重要角色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但芦笙不是爱情信物,也很少扮演爱情角色,它只作为凝聚力和号召力将苗族的心连在一起。
  近年来,我州的民族文艺工作者在芦笙舞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个既保持芦笙舞原貌而动作简易又富有时代感的集体舞《苗山迪斯科》,在苗族民间得到逐步推广,砚山县苗族协会文艺队在参加各种演出活动的时候也经常表演这种芦笙集体舞。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苗族的族属渊源,与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据史书记载,在距今5000多年前,在中国黄河下游一带逐步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九黎”,其首领是蚩尤,砚山县的苗族就是蚩尤领导下的九黎部落的后裔。与此同时,以黄帝为首领的另一个部落联盟由黄河上游向下发展,并与九黎发生冲突,最后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将九黎打败。九黎战败后,举行了大规模的迁徙,尧、舜、禹时期,迁到今湖南省的洞庭湖、鄱阳湖、汶山、衡山一带生活,被称为“三苗”。商周时期,被称为“荆楚”、“南蛮”,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楚国的主体居民。唐代,有不少苗族流向今川黔滇结合部。明初,就有一千余苗族由贵州迁入中越边境的富宁县。1795年,湘黔川三省边区苗民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大批苗族同胞迁到今文山州各县,砚山县境内的苗族大部分就是那个时候迁入。
  芦笙,作为一种古代文物,它以强劲的穿透力超越亘古时空,得以传承下来。芦笙又是一件古朴的乐器,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韵味古朴的乐舞歌以及社会功能都远远超出了“乐器”本身所承载的价值。目前,砚山苗族芦笙文化已从原始的、民间自娱自乐的乐器,逐渐走上舞台,进入民族乐器行列,并得到了新的认识而赋予新的内涵。
  苗族芦笙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砚山苗族芦笙主要用于丧葬、祭祀礼仪活动,其次用于喜庆活动中。苗族的芦笙文化很古老,它是开天辟地后先民传下来的“话”。这“话”是苗民用特制的大芦笙世代口传心授下来的。苗族的芦笙是吹“话”的。一根笙管分别以“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称呼,喊得亲亲热热、密密切切。苗族芦笙文化以它丰富的内容、曲调以及变化无常的舞蹈形式,渗透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其社会功能历久不衰。从苗族芦笙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记录着苗族人民创世开拓的历史痕迹。如《丧葬调》中的《指路歌》,以其博大的场面,宏伟的气势,展现了苗族人民从发源地直到现今居住地的迁徙史,反映了苗族人民饱尝战祸和流离失所之苦。鉴于此,至今苗族人民不管面临多大困难和居住在多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他们仍然具有顽强的抗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如今,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更是一代胜过一代,每当困难降临的时候,苗族同胞团结互帮,“一家有难数家帮,家家有块滑石板”,这就是苗族人民团结互助的真实写照。如有人去世时,不需要四处求人,只要听到芦笙声,周围的亲朋好友就会自觉地火速前来帮忙,而且待丧事处理完毕后才肯离开死者家。这是苗族人民的美德。正如砚山苗族芦笙《散调》中有句词调说:“你问朋友、弟兄在哪里?朋友、弟兄在四面八方。不要你去请,也不要你去喊,芦笙和他们的心连在一起。快快吹起芦笙敲起鼓,你的朋友、弟兄就会聚满堂,拉着狗猪羊呀背着粮,哪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由此可见,千百年来芦笙把苗族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产生的社会功能是不可估量的:一是它在苗族人民中具有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使大家感到无限欢乐,忘掉一切忧伤和痛苦;二是苗族人民利用芦笙来庆祝劳动丰收,鼓舞人们奋进,寄托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三是通过芦笙集会增强人们团结向上,并在培养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结互助及无私奉献精神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首页】 【打印关闭】【置顶】     
 
 
  更多图说苗山
本类新闻共有43条 更多请点击图说苗山  
·熊朝智艺术简历 ·广西隆林苗族“跳坡节”印象
·芦笙响处是苗家 ·苗家彩裙飞
·苗山妯娌俩寿星 ·2014年花山节掠影
·民间艺人侯光才 ·“声动云南”摄制组到砚山拍摄苗族文化节目
·同和公司送温暖到苗寨 ·二十五年,沧桑巨变!
·贵州苗族女孩 ·负重的苗族妇女
·砚山县摄影家协会举办摄影采风活动 ·蒙哆彩(Hmongb dob ncaik)组合简...
·砚山旅游处女地——南国草原 ·苗寨葬礼(组图)
·同和公司庆新春文艺演出 ·文山花专花山节选美大赛
·阿妹情深-组图 ·砚山摄影协会到苗寨采风
 
| 文山政务网 | 砚山政务网 |
   协会事宜:   网站事宜: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盛庭花园主干道中段 联系电话:3132269
滇ICP备08101807号  邮编:663100  E-mail:xiong-file@126.com
Copyright © 2008-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砚山县苗协 版权所有   砚山苗协QQ群:3192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