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们在“跳坡节”开幕仪式上
羊年春来早,七乡气象新。正当人们还沉浸在辞旧迎新的喜庆气氛之时,伴随着一缕缕和煦的阳光,七乡大地渐渐地披上了绿装,桃花、李花、樱花……百花竞相绽放,生机盎然!在这充满着希望的时节,应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苗学会的邀请,砚山县苗族协会一行10人,在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俊明、副会长杨自明的带领下,带着对桂西“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的向往和领略异地他乡“花一样苗族”六彩神韵的美好心情,踏上了一睹广西隆林苗族“跳坡节”风采之旅。
2015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七)上午10时,我们从砚山出发,途经广南、广西西林两县,慢慢地行进在逶迤的道路上,翻过一山又一山、越过一岭又一岭,一路欣赏着桂西“五岭八百峰”奇特的风光,经过7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于下午6时许抵达广西隆林县城。按照日程安排,我们如期参加了正月初八、初九在德峨镇举行的苗族“跳坡节”(滇东南片区称“花山节”)活动。
应邀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中国“三苗网”、贵州的关岭和安龙、云南的文山州和广南、广西的田林和西林等州县的苗学(协)会以及老挝的苗族同胞代表和台湾的学者等。
在短短两天的日子里,从住宿到餐桌、从餐桌到跳坡场,我们不仅受到了隆林苗学会的盛情款待,而且还深切体会到隆林苗族热情、好客、开放、包容、勤劳、节俭的情怀。在交流与活动中,隆林苗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之一,《隆林苗族》一书为我们走进隆林、认识隆林苗族叩开了大门。透过这一份饱含着隆林苗族有识之士的辛劳与汗水的厚重礼物,我从中看到了隆林苗族厚重的历史及其历史文化,隆林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即公元十世纪,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较之明朝初期迁入的文山苗族早600多年。但他们也同其他地方的很多苗族同胞一样,是在历经磨难、饱经沧桑、百折而不挠中生存下来的,所幸的是他们迁入的时间较早,在与壮族、彝族、仡佬族等其他民族共同栖息繁衍漫漫历史进程中,他们获得了相对较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他们的历史人物较多,他们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保存得更好,尤其是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53年成立隆林各族自治县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隆林苗族的生产生活面貌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隆林苗族地区更是长足发展、月新年异。沿西林至隆林百余里的途中、在“五岭八百峰”的山峦和沟谷里,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无论是居住在高高的坡顶上或半山腰、还是居住在深沟峡谷里或是一寸土地一寸石头的喀斯特山坳里的苗寨,基本上都是两层以上青一色的白墙钢混结构房屋,在路上飞驰的摩托车数不胜数,他们的迅速发展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条件相比,真是令我们瞠目结舌,隆林的苗家儿女真能干!更令人欣慰的是,隆林苗族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阳光与温暖,人口由1953年的38254人已经发展到10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至2012年,全县苗族公务员295人,隆林苗族中,有副省级干部1人、地厅级干部1人、正处级8人、副处级15人、正科级77人、副科级91人,还有一部分优秀的教育、文学艺术人才等。
印象之二,德峨“跳坡节”为我们提供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隆林县共有16各乡镇,其中,14个乡镇都有苗族村寨,但居住比较集中的是德峨镇,共有苗族人口3万余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5%,占全县苗族人口的30%,因此,在全县的二十余个坡场中,德峨坡场是最大、最中心的一个,该坡场位于德峨镇政府所在地,建有会场和舞台。据了解,往年“跳坡节”都是由镇政府主办,坡场十分热闹,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文化、苗族传统节日与旅游、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的好项目。当地县委、县政府也十分重视,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并做了大量工作,“隆林苗族跳坡节”、“隆林苗族妇女服饰”两项文化已经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争取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去年,隆林县苗学会成立以后,就一直在作积极的努力,并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筹资27万元(政府出资15万元,苗学会筹资12万元),在德蛾举办了一次隆重的“跳坡节”活动。正月初八、初九,德蛾的上空,晴空万里、跳坡场上人山人海、在前往跳坡场的路上和德蛾街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尤其是精彩纷呈的节目不仅让烈日驱不散那排山倒海地涌向舞台和比赛现场的人群,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大饱眼福,“苗山金百灵”服饰展演比赛,向我们展示了古朴、典雅的和靓丽的现代苗族服饰,从传统服饰中,我们窥见苗族勤劳、勇敢而又艰辛的过去,从现代服饰中,我们看到了苗族传承与创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传统芦笙舞”表演,特别是“上天梯”、“翻尖刀”等特技表演在火爆的喝彩声中展示了苗族芦笙舞独树一帜的魅力;“苗山雄鹰”爬花杆比赛,与云南各地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倒爬花杆的内容,但他们的小伙子以腹不贴杆,两手抓杆,两脚蹬杆,快速爬到杆顶后,倒头放开双手,由双脚紧扣坡杆作金钩倒挂,呈雄鹰展翅状滑落,他们勇敢而精彩的表演,不仅赢得阵阵的喝彩,而且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几千年前苗族始祖——蚩尤抵御外族入侵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曾经无限辉煌的帝国和苗族历史上那颠沛流离的慢慢迁徙历程,更激起了我们倍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新生活;“苗族金花”们的闪亮登场,她们异彩纷呈服饰、音容笑貌、多才多艺的表演让我们如醉如痴、难以忘怀!……

服饰展演人员合影
广西隆林苗族“跳坡节”之行所见所闻给予我们宝贵的启迪:
一是当地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发展工作。不仅有关部门积极抢救、挖掘、保护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每年还将壮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分别给予15万元的经费支持,不足部分由各少数民族学会自筹,并在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各民族都能够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平台和条件。
二是各级党委高度重视苗族干部的培养。县四班领导班子中,处级干部6人,其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人民政府县长是苗族,还有一位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和一位政协副主席也是苗族,非领导职务副处级干部2人,另外,科级干部达168人,其中,多人在各大局任局长和乡镇党委书记、乡长等,同时,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也有一部分有知名度的人才,为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是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县委、政府不仅借自治县成立60周年之机,给各民族学会交任务、压担子,分别撰写、编辑出版了《隆林苗族》、《隆林彝族》、《隆林仡佬族》、《隆林壮族》、《隆林汉族》等民族系列丛书,向外界展示了多姿多彩的隆林,构建隆林“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而且还积极支持各少数民族学会举办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隆林苗族“跳坡节”越办越红火,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苗学会也十分用心,全县的跳坡场很多,他们不像我们文山地区一样,很多“花山场”从内容到形式上“一个模子遍地开花”,个个“花山场”天天踩,除了斗牛、斗鸟,带小孩走马观花、购物和吃吃喝喝外,没有什么特色和新意,而是每一个跳坡场只举办一天的活动,直到初八、九才集中人财物力在苗族人口比较集中德峨举行一至两天的“跳坡节”活动,由于内容丰富多彩,故人气旺盛,不仅成为向外界展示隆林苗族风采、风情的平台,而且还为传播和传承苗族优秀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舞台,同时也为繁荣民族文化与促进旅游业发展、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这是十分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
应当说,隆林德峨“跳坡节”已经成为人们走进隆林、认识隆林的一张名片。在此,真诚感谢隆林县苗学会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将把这次隆林之行的所见所闻和感悟融入到砚山苗族协会工作中,为传承和弘扬砚山苗族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也衷心祝愿隆林苗族同胞的明天更美好!

砚山县苗协会代表队

老挝苗族同胞与文山州苗学会代表在一起

文山州苗学会代表队参加演出

传统服饰展示

传统服饰展示

传统服饰展示

“苗山雄鹰”显身手

服饰展演比赛获奖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