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跟随由砚山县文化局组成的民族民间文化采访组一行,深入到该县的蚌峨乡戈龙水头村了解挖掘该村的苗族芦笙文化,被村里丰富多彩的苗族芦笙文化深深吸引。
戈龙水头村距蚌峨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村里居住着45户苗族人家。由于村子位于半山腰,车子无法到达,采访组一行只好步行。走了约1个多小时的山路,我们才到达戈龙水头村。步入村头,只见一群苗族妇女聚集在一起准备外出劳动。得知我们要到村里采访了解芦笙文化,腼腆的苗族妇女显得不好意思,纷纷说只是随便唱唱跳跳,不值得一提。在采访组的再三邀请下,她们才把我们带到村民杨代明家。
今年已60岁的杨代明,见到我们来了解苗族芦笙文化,他谦虚地说自己吹得并不好,只不过是村里的乡亲们爱听而已。杨代明告诉我们,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和长辈们学吹芦笙。他说,那时吹芦笙是每个苗族男子都必须会的一种技术。学吹芦笙需要的时间很长,而且永远都学不完。对当地苗族人来说,逢年过节和好日子,他们都要吹各种各样曲调的芦笙,跳芦笙舞,庆祝自己的节日和庄稼丰收。芦笙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起床调》是早上起来后吹的调子,目的是以吹芦笙提醒年轻人该起床干活了。只有好好劳动,才会过上好日子。
据砚山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范培明介绍,芦笙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它能在苗族群众中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使大家感到无限欢乐,忘掉一切忧伤和痛苦;利用芦笙来庆祝丰收,鼓舞人们奋进,寄托美好的理想。范培明说,杨代明所吹奏的芦笙曲子,与其他苗族地区的芦笙曲子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也正说明了戈龙水头村的芦笙文化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值得进一步挖掘。
在采访中,杨代明拿出伴随自己30多年的老芦笙,吹奏了很多不知名的曲子,内容涉及喜庆、祭祀、婚庆、丰收等,在吹的同时,他还跳起了芦笙舞。一曲《献糖茶》后,杨代明兴奋起来,每曲吹毕,他都给大家讲述曲子表达的含义。空荡的山谷里不时回响起悠扬的芦笙声。转自《文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