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 子
砚山,是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称之为“金不换”的名贵药材——三七的发祥地,因盛产三七而被世人誉为“中国三七之乡”。解放前,由于交通闭塞和历史的原因,砚山人民并没有因为拥有“三七”神草而富足。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带领下才走上了和平建设的道路。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砚山县的交通状况伴随着各行业的艰辛与沧桑、跌宕和辉煌,不断延伸拓宽,如今,衡昆高速公路穿越七乡大地,向西可达省城昆明进藏入川,向东可至两广通边达海,昔日滇东南的咽喉要塞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通道;一条条崭新宽阔的县乡水泥路和乡村沙石路四通八达,化漫长为瞬间、变坎坷为平坦,基本实现了县城到乡镇1小时、县城到州内各县2小时、县城到省城4小时的“124经济圈”。砚山县交通系统的干部职工也在这样壮阔的事业里,谱写了一曲曲振奋人心的颂歌。 目睹一幕幕如火如荼的公路建设场景,使人无不强烈地感受到,砚山交通的快速发展。砚山,这颗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正借助便利的交通优势闪烁着无尽的文化魅力,迸发着旺盛的经济活力,一个充满生机的砚山县,正在崛起。迢迢大路,正如巍巍丰碑,见证了砚山解放以来交通发展的历史与辉煌!

敢问路在何方
翻开解放前砚山公路建设的历史,让你感觉到的只是凄清与辛酸。由于自然、历史及社会发展条件的原因, 1949年以前,砚山的交通非常闭塞,仅有开(远)—砚(山)—广(南)1条公路从县内通过,县境内公路只有90多公里,其中多数路段汽车不能通行。那时,砚山人民与外地的经济文化来往主要靠砚(山)—百(色)、砚(山)—广(南)、砚(山)—丘(北)、砚(山)—文(山)、砚(山)—蒙(自)、砚(山)—西(畴)等6条驿道。而交通工具则是以驮马、牛车为主,砚山当时的货物进出都靠马帮、牛车来完成,而绝大部分山区则是人背、肩挑及马驮。那种马扬蹄在前、人扬鞭在后的场景,至今还留在老一辈人记忆中。 “若要富,先修路”。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为了彻底改变砚山落后的交通面貌,适应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敢闯、敢干、敢问路在何方”的精神,掀起了多次修路高潮。首先是修复了原有的开文公路,加宽了路基,改善了路面状况。其次是重建了砚广公路,其路面是以碎石铺就,路基宽6-12米,其坡度、平曲线半径均达到简易公路标准。1956年,砚山、丘北两县人民又合作修建了砚丘公路,主要是砚山炭房至丘北县城的51公里路段,其中砚山境内为炭房至以德邑25公里。

在“大跃进”期间,砚山县也开展了大办交通运输的群众运动,掀起了修路热潮。此间共修县乡公路5条,计111.6公里,乡村公路13条共95.4公里。但由于施工技术力量及资金不足等原因,所建公路坡度、平曲线半径均达不到标准,大部分公路晴通雨阻,有的路段甚至无法通行汽车。在这期间,还修建现在的国道323线,砚山境内有148公里。 1966年—1978年间,砚山再次掀起筑路高潮,新修县乡公路12条,乡村公路7条,共65公里,但均为等外级公路。1979年以后,在中央“以工代赈”政策的鼓舞下,砚山更加快了公路建设的步伐。1984年—1985年间还修建了砚山至西畴边防支前公路47.4公里。 “八五 ”期间(1990年—1995年)砚山出现了第三次筑路高潮,共修城乡公路8条,通车里程57公里,并完成了323国道砚山县城至平远镇的过境线改造工程。 “九五”期间,砚山县抓住机遇,又一次把修建公路当作工作重点,先后动工改造和修建县、乡、村公路100多条段,支持配合省、州交通部门州完成平远街至文山二级公路建设。特别是在1996年9月时任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在砚山召开现场办公会为砚山公路建设确定了3个重点项目,即平远街国道两段老线10.9公里,新建水泥路面(由省交通厅每公里补助25万元);未通公路的贫困行政村和自然村的乡村公路建设(由省交通厅每公里补助2000元);阿舍、干河、八嘎、蚌峨、阿基5个扶贫攻坚乡县乡弹石路建设(由省交通厅每公里补助3.3万元)。这更为砚山的公路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上述项目的实施,大大地改善了砚山的交通状况,奠定了砚山公路建设的基础。 建国后,还修建了阿舍—斗南锰矿、阿舍—老鹰山煤矿、阿猛—大卡库(阿香电站)等3条专用公路,为有效开发砚山县境内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创造了条件。
七乡大地铺坦途
20世纪以前兴建的公路,经过长时间碾压,通行能力也越来越显得衰竭,特别是乡村道路,大多是些路窄、弯多、坡陡的等外公路,再加上每年夏季都要遭受疯狂倾泄的洪水侵袭,路面损害非常严重,导致“人难走、车难行”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出行难、物流通畅难的问题一直严重地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十五期间”砚山县交通事业最棘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1年以来,砚山县委、县人民政府把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富民工程,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进行研究,树立了“小公路是大战略、大拉动、大效益”理念,提出了“以国道、省道为主框架、县乡道为依托、村通路为基础,干支相连,实现一小时经济圈”的目标。并从实际出发,逐步完成了《砚山县县域经济交通建设实施方案》、《砚山县公路建设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实施方案,县人民政府与县交通局和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组织、交通实施、群众参与”的公路修筑良好趋势,全县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打响了劈山修路的富民战役。 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构建“文—砚—平”三角经济区的构想,2001年3月20日砚(山)文(山)二级公路正式开工。砚文公路全长35公里,总投资2.4亿元(其中:砚山段16.5公里,投资1亿元)。作为直接受益的砚山县在征地、协调、服务等方面积极做好支持配合工作。经过4年多的紧张施工,2004年底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砚山县积极加快县内公路网络的兴建和改造,先后实施了城土线六诏至蚌峨段17公里弹石路面改造工程、G323线K1975至干河8公里弹石路面改造工程、木阿线阿舍工业园区1.78公里水泥路面改造工程、八(嘎)至红(坎)27公里四级沙石路面砚山段改建工程、维(摩)至石(板房)38.5公里四级沙石路面改建工程、贾家桥至大白户22公里四级沙石路面改建工程、稼(依)至树(皮)11.7公里四级沙石路面砚山段建设工程、稼(依农场)蚂(蚁河)3.2693公里矿山公路建设。

到“十五”末,砚山县共改建新建县乡公路178.21公里, 总投资2318.44万元,境内共有三级以上公路196.43公里;四级公路299.87公里,全县通车里程为2052.314公里,行政村通车率为54%。砚山县交通公路已经初步建成了“以国省道为主框架、县乡道为依托、村通路为基础,干支相连的交通网络雏形”。整个砚山县,出现了以县城砚山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一条条致富线,这些彩带一样的公路,绕过一座座雄奇险峻的山脉,穿山脊,跨沟壑,入村庄,贯穿东西南北,连接壮乡苗岭、彝山瑶寨,曾经沉睡的小山村,终于被车辆的轰鸣声所唤醒。过去人挑马驮的状况,如今已被致富快车所代替,山间铃响、马蹄声碎、汗流浃背路难行的状况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饱受“路难行”之苦的砚山县各族人民,从心底发出由衷赞叹:感谢党和政府哪,车都可以停到家门口,我们出门真的方便了。 正如交通人平常所说:三分建,七分管。砚山县交通人并不认为通了公路,就可以万事大吉。相反,他们还认为自己肩上的胆子更重了。为了让这些公路更通畅,县交通局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建管养并重、路站运并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认真研究制定了《砚山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砚山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在所有乡(镇)成立了公路管理所,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养护责任,构建长效机制。按照“路站运”一体化发展思路,推进客运网络化、货运便利化,使农村公路真正成为沟通城乡、服务“三农”的富民路。为确保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还加大了公路路政执法管理,公路巡查队伍依法治路措施逐步加大,有效地遏制了各种损坏、破坏公路行为的发生,更好地保护了各条地方公路的路产路权。
条条大路通民心
随着砚山县资源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增多的超载运矿车辆昼夜穿梭在路龄老化、超负荷承载的公路上,致使许多公路甚至村庄的街道被压的面目全非。汽车堵车、绕路、走河床、压耕田,行人出门不是尘土满身就是脚陷泥泞,突出地反映出砚山县交通总量不足、承载不大、通达不够、等级不高、基本畅通没有保证的矛盾,不但使经济发展的快车不能开足马力,而且成为影响全县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迫切要求能够代表经济发展要求,代表群众根本利益的交通事业先行开道。踏平千年的坎坷,把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与期待变为现实,不能不说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2007年,砚山县迎来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又一个春天,一项跨越历史意义的宏伟工程在砚山县拉开战幕。这个冠名为“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的宏伟战役,来势之迅猛、声势之浩大,就是要从百姓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的事做起,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交通状况,发挥交通率先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铺路的作用。

在巍巍的六诏山下,在从匆匆流淌的八嘎河畔,在一马平川平远坝子,到处彩旗飘扬,千军万马齐上阵,机器的轰鸣声和修路的号子声在空中回荡。 为了把“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实施好,真正修出精品路、致富路、连心路。砚山县人民政府出台了《砚山县“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意见》。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交通工作的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交通局、县政府办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和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各乡镇按要求成立组织机构,把当地的农村公路建设纳入任期目标;设立了由分管交通工作的副县长为指挥长,县交通局、发改局主要领导任副指挥长,各乡镇和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财务室、中心试验室、总工办、总监办、合同办,妥善解决了项目建设的法人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办事机构。 在资金筹措上,将农村公路建筑安装营业税按“收支两条线”以70%的比例安排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在“十一五”期间每年至少安排200万元的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及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涉及电力、管线搬迁的,采取“谁的娃娃谁抱走”的办法,由主管部门自行搬迁;涉及农村集体及农户土地占用和建筑物拆迁的,采取“一事一议、群众自愿”的办法解决;为节约资金,调动当地群众的修路积极性,由当地行政村向乡(镇)、乡(镇)向县政府逐级写出关于要求修路的请示,真正把广大群众修路的迫切愿望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减轻公路建设资金压力;严格资金管理,专款专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工程实体上。 在政策激励机制上,主要是把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纳入各乡镇和县有关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和县有关部门签订责任书,实行奖惩,充分调动了各乡镇和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在农村公路建设程序上,严格执行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组织实施→竣(交)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基本建设程序。为保证进度、质量、费用“三大指标”的有效控制,制定出台了《砚山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及与之配套的《砚山县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处罚实施细则》《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及相关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成立了质量监督站和监理组,严格分项工程开工审批制度,从而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有效控制了工程投资。 为了履行好交通部门职责,唱好主角,确保农村公路建设顺利实施,砚山县交通局对工程项目实行挂钩捆绑负责制,局长对所有项目的行政管理负总责,分管技术工作的副局长对所有项目的技术质量负总责,其他班子成员和技术人员作为行政协调、安全监督管理和技术质量监督责任人,安排挂钩到每一项工程之中,变“摇控指挥”为“现场指导”,将管理的关口前移,工程资金的拔付权下放,使挂钩人员既有责任又有职权,挂钩工作实绩作为个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奖罚,严格考核,实现了“进度、质量、安全、效益和廉政建设”的有机统一,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卓有成效。全县交通队伍振奋精神,昂扬士气,顽强拼搏,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冬战严寒,夏战酷暑,充分彰显了砚山交通人“敢问路在何方”的精神和气度。 最神圣的使命必然经历着最艰难的历程,最艰巨的任务必然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2008年元月份动工实施的砚(山)八(嘎)公路是砚山县的第1个通畅工程项目,是砚山最大的企业、税利大户云南兴建水泥有限公司进出的唯一通道,仅兴建水泥厂每天就要有六、七百辆车从这条路上通过,车流量相当大,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通道。这条路总工期为1年,其中,土锅寨至兴建水泥厂的5公里7.5米宽的水泥路面要在180天内完成。要是雨季来临前不能完工,云南兴建水泥有限公司的上百万吨水泥就无法运出去,砚山县的上千万元税收就落空。工期就是命令,县委、县政府紧急安排部署,交通局局长、砚八公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何江要求全体指挥部人员靠前指挥,千方百计帮助项目部制定施工方案、组织施工队伍、协调水电、调运物资、组织保通人员,项目部要我们帮做的事我们立即做好,项目部想不到的我们先帮他想,项目部做不到的我们教他做,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在燃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指挥部保证了一批批燃油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地,不让每一台机械因为没有燃油而停工;在车流量大、施工难度大,保通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指挥部组织了一支支保通队伍,并与他们一道日夜坚守在工地上,路烂了及时修,车堵了及时疏通,无论如何要确保道路正常施工和车辆安全通行,一个战天斗地的施工场面就在这段路上全面铺开......。由于指挥得当,协调有力,服务到位,砚(山)八(嘎)公路如期完工投入使用,云南兴建水泥有限公司没有1吨水泥因为路烂而运不出去。当一身灰尘一身汗水一身疲惫的交通人们看到凹凸不平的烂路变成坦途;一辆辆载满货物,加足油门、急速行驶的车辆不再颠颠簸簸的时候,昨天的分秒必争、义无返顾已经成为一段平常的记忆。 更难能可贵的是砚山县交通局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积极储备项目,2007年共争取通达工程项目21个155公里,总投资3100万,通畅工程1个33公里,总投资2400万元;2008年又争取通达工程项目10个75公里,总投资1500万,通畅工程3个66.4公里,总投资3900万元,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又拿出1000万元作为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使砚山县2008年的公路建设的投入达到了2007年公路建设总投入的1.1倍还多。2007年和2008年两年农村公路建设的总投入相当于砚山县前30年农村公路建设的总投入还多;2009年争取到了通达工程15条段141.5公里,路面改造工程33.22公里,总投资4580万元。 2006年至2009年,共改建新建县乡公路635公里,比“十五”期间的178.21公里增加256.3%。总投资1.6亿元,比“十五”期间的2318.44万元增加590.2%。至2009年底,共有三级以上公路368.09公里;四级公路918.704公里。全县通车里程达2858.864公里,行政村通车率达94%。

通过实施通达和通畅工程,到2010年底,砚山县将可全部实现所有乡镇通柏油路和水泥路,所有村民委通四级沙石路,人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将彻底得到解决。有群众感慨地说:“村村通不仅仅是通了路,更通了党和人民的心”。多少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艰难环境和条件下,取得一个又一个决定性胜利,其根本因素之一就是培育和造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而为之奋斗。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加需要一大批有创新发展思想、有时代奉献精神的领导干部站在时代前列,带动广大干部群众拼搏进取。在全力推进砚山县交通事业发展中,各级领导与广大人群众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省、州交通部门对砚山县交通事业在项目审批、资金扶持、技术支持、政策落实等各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副省长刘平、省交通厅厅长杨光成、州交通局局长王战明等有关领导亲自赴砚山县进行实地考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相信,未来的砚山交通,必将谱写出更加绚丽多彩,雄伟壮阔的画卷。
铺就七乡腾飞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快捷、更舒适、更安全”要求。历史的车轮已经悄然走过20世纪,但是砚山乃至整个文山州内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在境内建设高速公路已经成为砚山乃至文山州人民的强烈愿望。

当新世纪的曙光照亮七乡大地的时候,砚山县的交通事业终于迎来了万紫千红的又一个春天。2001年,这一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的早,漫山遍野的山花迎风怒放,河畔的小草尽情吐翠。就在这样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砚山县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大通道建设的历史机遇,迎来了文山州第一条高速公路——砚平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 砚山~平远街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广昆高速(M76)的一段。东起砚山县听湖以东2千米的城脚村,西至平远街,全线均在砚山县境内,全长67.133千米,双向4车道,路基宽24.5米,最小曲线半径250米,最大纵坡6%,桥梁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全线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有布标、炭房、小稼依、平远街4个立交桥。项目完成土石方1221万立方,每公里土石方达18.2 万立方,桥梁52座,2588.7延米,占线路长3.85%,其中,大桥1座,427延米,中小桥51座,2161.7延米,互通式立交4座,涵洞及人行通道247座。全线设监控室2个;铺筑路面154万平方米;占用土地5449亩;总投资142200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2120万元。 为了使境内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顺利建设,砚山县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交通、国土等职能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做好征地补偿和协调服务工作。由于协调服务工作到位, 砚平高速公路于2003年1月18日建成通车,工期提前139天,提前112天交付使用,使砚平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在云南高速公路建设中,第一次征地拆迁费用不突破概算,节约投资300多万元;提前通车多收通行费1000多万元,全线节约投资1.26亿元,被评为2005年度云南省优质工程一等奖、2006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的好成绩。 砚平高速公路是云南连接广西出海通边大通道的一段,也是滇中与滇东的运输大动脉,是广昆高速公路云南境内建成的第一段高速公路。砚平高速公路的顺利实施,为省、州、县各级交通部门在文山州内修建高速公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第一段高速公路。砚平高速公路的建成,使砚山—平远—昆明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1个小时。 随着砚平高速公路的顺利实施和建成通车,2003年11月16日,砚山县境内的第二段高速公路平(远街)锁(龙寺)高速公路又开工建设了。平锁高速公路全长61.31公里(砚山境内段16.16公里),计划总投资20.31亿元(砚山境内段4.8亿元)。平远街至锁龙寺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GZ75衡阳-南宁-昆明公路的重要路段,是交通部“五纵七横”框架网中的组成部分,是云南“三纵三横、九大通道”,连接广西出海通边的主要通道。它东接已经建成的砚山至平远街高速公路,于K66+632.65设置平远街互通式立交,连接平远街镇及平远街至文山二级公路,于K80+752到达阿三龙村北侧与弥勒至砚山老公路相交,于K82+370处设置阿三龙互通式立交,解决中和营、阿三龙等附近村镇的车辆出入,西接昆河线和即将开建的石林至蒙自高速公路。经过3年多的紧张建设,平锁高速公路于2007年2月12日建成通车。 平锁高速公路通车之前,昆明前往砚山、两广方向一般是沿昆石高速公路至石林后转入昆(明)河(口)二级公路,经弥勒县城至新哨后转入新哨—江底—平远街的普通油路。其中,从新哨盘旋下坡至江底、再从江底盘旋上坡至平远街的多弯山路,成为昆明前往文山最艰苦的一段。平锁高速公路通车后,沿昆石高速公路和昆河线到达新哨后,继续沿昆河线前行30多公里至锁龙寺,即可转入平锁高速公路抵达平远街。平锁高速公路通车后,从弥勒县城至平远街,走新路要比老路快1个小时以上,使砚山到省城昆明的时间在砚平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又缩短了1个小时,使昆明前往文山、南宁、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又近了一步。 2005年8月28日砚山县人民又迎来了境内第3段高速公路富砚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富砚高速公路东起富宁县城北,与罗(村口)富(宁)高速公路相连,穿越广南县,西止砚山县城脚村,接砚(山)平(远街)高速公路,全长141.19公里,分富广、广砚两段同步建设,总投资68.26亿元。其中,砚山境内段28.8公里,计划投资15.36亿元。全线路基宽度24.5米,为双向四车道,设计车速每小时80公里。 富砚高速公路建设历时3年,于2008年4月27日建成通车。富砚高速公路比原来的323国道路程减少了56公里,车程由原来的6个小时缩短为一个半小时。富砚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是云南实施“把完成国道主干线建设,‘畅通彩云南’作为最大政治,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战略构想,使昆明至广西北海乘车可朝发夕至。 砚平、平锁、富砚三段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以及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关心支持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项重点工程,凝聚着各级领导对边疆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凝聚着广大公路建设者和沿线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在砚平、平锁、富砚高速公路建设期间,砚山县各级党委、政府视高速公路建设为已任,切实加强领导,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服务工程建设。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服从大局,积极配合,为工程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砚平、平锁、富砚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是砚山县乃至全州各族人民多年的期盼,同时极大地改善了文山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力地推动了文山立体交通网络的加速形成和完善,大大缩短了文山与周边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使文山州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出来,为文山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创造了良好条件。砚平、平锁、富砚高速公路的建成,为文山州及云南全省经济的快速腾飞提供了契机,标志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乃至云南省通往华南沿海及港澳经济发达地区、走向越南及东盟国家的重要通道全线贯通,使彩云之南、三七之乡通边达海的愿望变成现实。对促进滇东南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能力,巩固西南国防,构建中国—越南东盟自由贸易区,推动“泛珠三角”区域战略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战略意义。
大路无言写丰碑
当你沉浸在作家笔下曲折离奇的故事中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其实就是真实的故事?当你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有人为了征服桀骜不驯的高山大河而默默流汗?当你驾驶车辆在四通八达、宽敞平坦的大道上尽情驰骋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有多少人为此付出的心血和青春?他们,就是那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畏艰辛、迎难而上,鞠躬尽瘁、默默耕耘的交通人。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先有交通人。是交通人铺就了一条条康庄大道,是路成就了交通人。 交通人,你不是音乐家,却谱写出了大地上壮美的乐章;你不是作家,却创作出了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你不是画家,却用双手绘出了气壮山河的宏伟画卷…… 砚山县交通局原副局长苏文是一位把一身都献给了我们交通事业的“老黄牛”,而今已年近花甲的他还发挥余热,依然战斗在交通建设的第一线,在八蚌(八嘎-蚌蛾)公路的的测量中,他全然不顾自己肺部不好、身先士卒,和其他同志一起,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头顶烈日一身汗,大雨滂沱一身泥,指挥测量、踏勘定桩、操作仪器,由于劳累过度,他在测量工地上多次咳出血来,同事们劝他赶快去医院检查,但他坚持要测量完全段路程才回去。等八-蚌路测量结束,还没有来得及去医院检查的苏老又和同事们一道投入到2008年度17条182.4公里通达、通畅工程的测量和普炭(普者黑-炭房)路的放样工作中。因为他知道全局17名干部职工中技术人员含自己只有6人,要如期完成测量任务没有他是不行的。于是,他把老伴给他开的药带到工地上去吃,就这样忍着病痛一直坚持到测量和放样结束。 由于公路建设任务繁重,指挥部人手少,在砚八公路指挥部当任总监的质监站站长周以诚,刚去昆明做完心脏支架手续,顾不上休息调养,毅然回到砚八路保质量、抢工期的队伍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坚持指挥施工,汗水浸透了伤口的纱布,剧烈的疼痛传遍全身,但他始终咬紧牙关坚持住;从地方公路段抽调到局里工作的女技术员高艺丹,为了完成2007年通达工程的竣工资料和2008年部分通达、通畅工程的设计,几次推迟婚期,直到2008年2月份才结婚,婚后顾不上休息,更谈不上度蜜月,第三天就投入到通达、通畅工程的设计工作中。 质监站副站长陈明勇,在砚西公路(砚山段)指挥部担任技术总工,为了严格把好公路建设上的每一道技术关口,他没有时间去照顾身怀六甲的妻子,直到妻子临产前十分钟才从工地上匆忙赶到妻子身边,妻子产后,按晚婚晚育的规定,他可以享受15天的假期,但是指挥部的工作实在是丢不开,他只照顾了妻子三天就返回公路建设工地了,把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交给了岳母。 分管技术的副局长沈建文患脑梗塞多年,按医生要求应该静养,但是在交通战线上工作了半辈子的他,根本放心不下工作,主动要求到工作最艰苦的砚西公路(砚山段)指挥部工作,并担当常务副指挥长的重任。由于项目部管理经验不足,沈副局长经常是早出晚归,既当指挥人员又当施工管理人员,常常是等到工人收工了沈副局长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指挥部。他妻子对他的身体放心不下,只好把大包大包的药送到工地,在他的宿舍里总是可以看到大包的中药和闻到浓浓的药味。 砚山交通局局长何江为了砚山的交通事业算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2003年上任交通局长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搞调研、做规划、跑项目、争资金,上工地检查、跑单位协调工作等等,他事必躬亲。因为交通局人少事多,除留一位办公室的同志值班,其余的同志全部都到施工一线去。因为人手不够,一些急需上报的请示、报告等材料经常是何江局长亲自写、亲自送。政府办的同志说,砚山县这么多局长,亲自送材料的何局长还是第一个。2007年,砚山县全面实施通达工程建设,21条乡村公路建设工程全面铺开,交通局的工作进入了非常时期,就在这个时候,何江局长的老父亲突然一病不起,同时,母亲和妻子也患上不同病症,分别在红河州开远、建水住院,何江局长根本抽不出时间去陪妻子和照料老人。俗话说养儿防老,这是儿女们应该尽孝道的时候,但是,交通局多如牛毛的工作何江局长根本丢不开,直到老父亲临终前也无法跟他说上最后一句话,没能尽到一个儿子的义务。 在砚山交通系统,既没有闪闪发光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创举,有的只是像小草、像绿叶、像涓涓细流般默默无闻不计名利的人,平平凡凡鲜为人知的事,然而正是在这无闻与平凡中,砚山交通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勤勤恳恳地耕耘,呕心沥血地奉献,无怨无悔的执着与跋涉,创造了我们砚山交通事业的璀璨与辉煌,谱写了一曲曲对党对人民的爱之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正是砚山交通人这种勤政清廉,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吗?
踏平坎坷创辉煌
六十年的交通路,就是六十年的致富经,六十年的交通建设,真正显示出了砚山在文山全州具有联通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战略地位,从砚山县城到州府文山、省会昆明、富宁港分别只需30分钟、4个小时、2个半小时的车程,2006年8月建成通航的云南省东南部唯一的民用机场——文山普者黑机场距砚山县城仅有5公里,使砚山的交通优势更加突出。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公路是经济腾飞的翅膀,公路通了百业兴,车轮滚滚,引来了物流、信息流的合流,拌和而来的是经济快速发展。路通了,群众的出行不再难,他们可以乘上汽车,把各种农特产品拉出村外,拉到乡镇、县城,甚至拉到很远的城市。他们甚至可以搭上火车、轮船、飞机,挥挥手,告别过去人背马驮的历史;路通了,山外的客人纷至沓来,他们带来很多希奇物资,为村里的人们建房,修水池,建学校,在往来的轰鸣中,送来良种,送来文化,送来信息……并与山民们结下了深深的情意;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来往更加密切,交流更加频繁,距离越走越近。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密布在砚山县这块神奇的热土上,把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三七运往全国各地,把颇具特色的辣椒、生猪等农副产品运往全国市场,把全县四十多万人的梦想连向了文明富裕…… 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砚山农村客运与农村经济的迅速腾飞,到2009年,全县已成立了4个出租汽车公司,开通了砚山城郊18辆公交车,建成县城和平远两个中心客运站和6个乡(镇)客运站,日均出站车450班次,其中始发班车182辆。客运量138.6万人,客运周转量14665.8万人公里。砚山县可直接前往两广、福建、湖南、贵州、昆明、泸西、师宗、罗平、开远等若干地方。其地理优势,成为云南及内地省市通往两广、越南的重要通道,也是其他省(区)和地(州)进入州府文山的重要门户。辅之距砚山县城5公里的民用机场和听湖、稼依水库渡口的建成,砚山县以公路为主,航空、水运为辅的立体运输格局逐渐变为现实,运输条件、运输能力、运输规模显著提高。当一条条平直宽畅的道路可以承载着一辆辆汽车开往每个终点,砚山县通道经济的规划与实施,就可以承载着40多万人民群众的希望,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如今,砚山县的公路真的提升到了新层次,公路的延伸,与砚山县交通人夜以继日的奋战分不开。 现在,砚山—稼依-平远阿舍线上,稼依辣椒城、阿舍工业园区、平远工业园区、平远国际型优质烤烟基地已经建成,以辣椒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和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已初具规模;砚山-阿猛线上,江那三星坝工业园区、者腊、阿猛无公害三七种植基地已经建成,砚山-文山线上已形成一条三七产业带,三七园风光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砚山县的农业产业、工业经济已经搭上交通快车。云南斗南锰业集团、云南兴建水泥有限公司、文山宏灿冶金有限公司、云南普阳煤业有限公司、文山华博辣椒有限公司、文山彝品香有限公司、金不换公司、云铜、云锡、云南电网等一大批矿冶、建材、化工、三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纷纷落户砚山。 回顾过去,砚山交通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创造了历史辉煌!展望未来,砚山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有着巨大的交通发展空间,呼唤着锐意发展中交通事业的再度崛起,砚山县交通人在时代和未来的呼唤声中,将以建设和谐砚山的“主人翁”风采和时代精神风貌,展示在美丽的七乡大地上,为砚山县和谐快车的奔驰,铺就更加宽阔、气势磅礴的金光大道。

撰文:侯光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