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甲辰年(龙)五月十四 今日更新:
今日暂无更新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留言簿
发送电子邮件
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本站相关投票
    网站信息统计
 网站公告:24
 网站新闻:471
 友情链接:2
 已审核留言:151
 待审核留言:0
 
   首页 > 苗族新闻 返回上页
 
 
 

一个苗族村庄文化兴起与低落的启示

[新闻分类:苗族新闻] [上传时间:2009-05-18 10:28:56] [作者:不祥] [上传者:admin] [浏览次数:2094]
 

  发达村杨家寨,这个位于镇雄县李子乡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庄应该不是记者特别关注的对象。但是,一次偶然的采访,这个居住着100多户苗族的小山村引起记者的极大兴趣。在这里,文化的进程犹如它的地名———发达,因为,在纯苗族居住的杨家寨,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个以上的文化人在政府机关工作。几代人的苦心经营,文化的繁荣是周围的汉族无法相比的,它应该是昭通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但是,和其他边远的村庄一样,在一个经济变幻的时代,发达村杨家寨的文化进程出现了“断裂”现象。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们都有同感。 当我们来到这里,当地苗族同胞流露出他们的心声:这种现象不能持续下去了!但是,改变这种现象的出路在那里?
  村庄的文化发达缘于较早受到文化熏陶
  在走进发达村之前,在向大山深处挺进的山路上行驶时,我们对杨家寨的地理位置作了“合理”的推测,一个人才聚集的地方,一定是交通方便且与集镇相连,这样才符合人杰地灵的说法。但当我们在盛满苗家热情的烈酒中抵达杨家寨时,我们来到的是一个远离集镇地处深山沟的村落。
  初秋时节,夕阳洒在四野的青山之间。山脚下,100多户人家的房屋错落排列,石墙木柱青瓦衬托出山寨远古的味道。在欢快的芦笙乐曲中,一个苗族小伙说:我们山区的苗族在一些人心目中是难有作为的另类,其实,这是他们不了解我们的缘故。一个民族的兴盛与接受教育的多少有很大关系,70多年以前,英国的传教士来到这里,我的祖辈比较早接受到文化的熏陶,一直影响到后人,这就是解放以来我们村有80多人参加工作的原因。
  杨家寨被高耸入云的大山包围,仅有一条土公路通往外界。种地是他们满足温饱的主要出路。不过,他们在建设自己的物质家园的同时,同样在营造自己独特的精神家园,早在几十年前,已经把子女接受现代文明熏陶列为家规和族规。
  重视教育带来的变化
  杨家寨除了3家其他姓氏外,都是姓杨。我们走进杨家寨,杨家寨的人异口同声给我们推荐被采访对象———原威信县第一中学校长杨明飞。60多岁的老人一生桃李满天下,在威信县教育界德高望重。提起他们杨家寨人才辈出的根由,头发花白的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苗家早年从远方搬迁到这儿大约有十四五代了,很久以前大都是以打猎为生。1911年,英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从那时开始就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祖先杨世凯受够了不识字的苦头,1935年,划出田地来建起了第一所小学,三间草房做成的学校一直接收学生到了1966年才拆除重建。
  到了今天,杨家人总是怀念一个人,一个在当今看来是孜孜不倦的教书先生。这个老人名叫杨明清,它给今天杨家寨留下的教育思想被子孙们称颂:到大自然去,我们不要以书本作教育模式,我们要运用环境培养学生的本领;教育是多方面的,不在先生能讲多少,要在学生能想多少;不在先生能说多少,要在学生能做多少;世间最苦者,不在于愚蠢,而在无志;请到学生中间来,会的教人,不会的跟着学,必须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师生同生活、共甘苦,才是最好的教育……
      杨老先生留给后人的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显而易见,比如说他的“三代不读书,子孙变成猪”等等名言在杨家寨仍然是教训下一代的祖训。作为一个熟知英国文化的人,他在学校开设了英语课,因此现在杨家寨上了年纪的人能够用英语对话。一个老师的言传身教改变了一个苗族村后代人的命运,一所学校的充分运用成了孩子的摇篮。以读书为主题和民族强盛做根基,杨家寨的苗族同胞把文化教育始终贯穿在整个村规民约中去,安宁与和谐的画卷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舒展开来。
  杨家寨的今天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杨家寨为乌蒙山区的少数民族树立了一杆鲜艳的民族文化大旗。他们扳起指头计算着,整个寨子出去的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人。有的在昆明当上了专家学者,有的任乡党委书记,有的在政法系统为社会稳定老老实实办事……杨家寨从来鄙视重男轻女的恶习,女孩成才者大有人在,金平县县委常委兼妇联主席就是从杨家寨走出去的。
      这只是文化现象的一个方面。
  每年,杨家寨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苗家风格的歌舞活动,苗家乐器、歌舞、语言、刺绣等得以展示和传承,退休了的人大多回来居住,他们在推广新苗语的书写和对话上东奔西走,把本支系的歌曲曲谱通过新苗语整理成册。
  但是,上了年纪的人们对村子的前途产生了担忧,一些父母过早把孩子推进打工行列中去,文化的断层开始出现。困惑他们的是,过去的教育观念似乎不起作用,为了生存,子孙们需要走出大山,况且,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家无法再咬紧牙关把孩子送进高一级的学堂,更不要说送上上大学的路了。
  经济发展到了今天,而许多同胞因贫困放弃了受教育,在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中,我们将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记者在夜色中离开了杨家寨,相继亮起来的灯光使山村充满生机。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地址和作者不详 

 
  首页】 【打印关闭】【置顶】     
 
 
  更多苗族新闻
本类新闻共有71条 更多请点击苗族新闻  
·多彩民俗 幸福花山 ·“理论+文艺+文明实践”让宣讲更聚人气
·发挥协会作用 助推精准扶贫 ·渔德咪苗寨热议十九大
·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苗寨 ·砚山县苗族协会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
·砚山县苗族协会深入乡村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美、泰、中三国“蒙”欢聚响水龙
·花山飞歌 泰国“蒙哆彩”放歌砚山花山节 ·砚山苗族文化传承保护馆开馆
·文山市检察院首次实行“双语”公诉 ·我眼中的世界拳王--熊朝忠
·砚山县各民族学(协)会活动有声有色 ·砚山县成立三个苗族农民专业合作社
·我县两户苗族家庭获“书香家庭”荣誉称号 ·熊回来了!复出首胜! 熊朝忠TKO菲律宾拳王
·砚山县2014年苗族花山节信息 ·致富不忘桑梓 倾情回报社会
·苗族大妈的“无知”是一堂必修课 ·世界拳王熊朝忠鼓励少年儿童树立远大理想争当好少年
 
| 文山政务网 | 砚山政务网 |
   协会事宜:   网站事宜: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盛庭花园主干道中段 联系电话:3132269
滇ICP备08101807号  邮编:663100  E-mail:xiong-file@126.com
Copyright © 2008-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砚山县苗协 版权所有   砚山苗协QQ群:31929165